市場還在熱議美國蘋果公司剛剛推出的史上最貴的iPhone,其實蘋果還亮相了一個“最貴的項目”:剛剛落幕的蘋果秋季新品發布大會在新落成的“飛船”總部Apple Park舉行,這個大樓耗資50億美元,成為全球造價最高的公司總部。
蘋果新總部設計的背后是喬布斯的設想與理念,打造景觀中的工作場所,喬布斯希望新總部體現出加州的自然地貌,展現“將加州帶回庫比蒂諾”的理念,其中部分設計元素來自于斯坦福大學校園。
一直以來,地產和華爾街的巨頭們都喜歡通過建高樓或者造型獨特的建筑來證明自己,現在硅谷大佬們似乎也喜歡上了這種方式。據海外媒體報道,除了蘋果公司忙著興建新的辦公場所來應對公司規模擴大之外,谷歌和亞馬遜也在通過購買或自建的方式擴大各自的辦公區域。
消息指出,谷歌將在硅谷為其本已規模龐大的園區增加三座新辦公樓,耗資2.455億美元。近來,谷歌一直尋求向加州山景城總部以外的鄰近城市擴張,包括考慮在加州圣何塞市中心建造一個大型綜合體。業務遍布電子商務、云計算等領域的亞馬遜也不甘落后,打算建造與運營高達50億美元的北美第二總部,地點或將在波士頓。此外,云計算公司Salesforce的總部在今年落成,就成為舊金山最高的大樓。
就在十多年前,造樓的風潮還是在華爾街蔓延。2004年,美國銀行在紐約曼哈頓中城開工建造一幢摩天大樓作為總部,高達366米,花費10億美元。就在第二年的11月,高盛總部就在紐約曼哈頓下城破土動工,該大樓總投資達到21億美元,能容納至少9000名員工辦公。
在各方的追捧下,摩天大樓變成了城市繁華的象征。不過,德意志銀行證券分析師勞倫斯早就窺探出一絲玄機,他將各時期出現的最高摩天大樓與當時的經濟形勢進行比對,得出驚人的巧合:世界第一摩天樓建成之日即是經濟衰退之時。勞倫斯由此創造出“摩天樓指數”的假說——媒體更將這一理論冠以“摩天大樓詛咒”這樣聳人聽聞的頭銜。2007年,迪拜的哈利法塔建設高度超過了臺北101,隨即世界迎來了大蕭條之后最嚴重的金融危機,迪拜債務危機和地產泡沫崩盤更讓人印象深刻。
背后也許是經濟尤其是金融的力量推動著摩天大樓的崛起。不過,有分析人士表示,從經濟角度來看“身材高”并不意味著收益高,因為超高層建筑不斷起,高端租客卻是有限的。巴克萊也曾指出,摩天大樓的風靡反應了資本被大規模錯誤配置,因此緊隨其后的就是經濟調整。(原標題:硅谷的造樓運動:科技企業還是地產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