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承擔京滬高鐵丹陽站站改任務的中鐵十六局電氣化公司所屬項目部,利用468次(每次45分鐘)天窗點時間,成功完成了丹陽站站臺、雨棚和軌道遷移以及附屬電力、通信、信號改造任務,為即將迎來110歲生日的丹陽站獻上了一份厚禮。
始建于1907年的丹陽站,已運營近110年,其老站房、老站臺及老雨棚與比鄰的現代氣派的城際高鐵相比顯得破舊落后,該站于2015年開始改造建設。
京滬高鐵是我國最繁忙的鐵路運輸線之一,每趟列車相隔6分鐘,而電力、通信和信號被稱為現代化鐵路的神經系統(tǒng),在開挖更換施工中必須檢測確定每條電(光)纜、電線和每個電器甚至每個插口的位置,對深埋在地下難以確定的管線,要運用金屬探測儀進行檢測,開挖管線探溝核實理清。操作中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信號中斷,導致停運事故。
更換電氣化接觸網硬跨梁施工被業(yè)界稱為過“天網陣”。丹陽站有5條接觸網,要同步拆除5條接觸網舊的硬橫梁,更換過渡軟橫跨;同樣,拆除過渡軟橫跨,必須同步安裝電氣化硬橫梁,而這一系列工序必須在45分鐘的天窗點內完成。為了卡控這45分鐘天窗點,項目經理陳畢貴先拿著卡表帶領大家進行模擬施工演練,再到現場進行兩次預演性施工,才正式組織站場拆解。最終他們在驚心動魄的“手術”中安全順利地完成了長42米、重4.2噸的硬橫梁拆解更換改造任務。
該工程要拆除的3個舊站臺和新建的兩個站臺分布于5個股道間,兩邊每隔6分鐘通過1趟列車,又與城際高鐵相鄰,站臺邊緣與軌道中心相距175厘米,雨棚邊緣與接觸網相距175厘米,長550米、寬8.6米的站臺如同海洋中的孤島,稍有不慎就會造成安全事故。為了規(guī)避安全風險,項目部研究設計了一套適用于“刀鋒陣”的施工方案,經丹陽站和上海鐵路局批準實施后,產生良好效果,為既有線施工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受到上海鐵路局通報表揚。(原標題:中鐵十六局電氣化百年丹陽站成功完成“外科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