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四季度開始,房地產板塊輪動明顯:三四線城市房價漲幅超過一二線城市,領跑漲幅榜;此前還在大力去庫存的三四線城市,成為本輪房企拿地的“兵家必爭之地”。這里固然有一二線城市房地產調控的“擠出效應”等因素所帶來的影響,更應看到這個現象中所反映的人口流動和城市集群崛起因素。
隨著北京(樓盤)、上海(樓盤)等特大城市嚴格限制人口規模,采取產業外移和嚴格落戶政策,人口流入增速近些年來一直呈下降趨勢,加之受高房價影響,有些人逃離“北上廣深”,到更具發展空間的城市工作、生活。隨著金融、互聯網、通信等產業迅速發展,潛力城市創業氛圍、總部經濟等直追“北上廣深”,產生大量高學歷、高技能人才就業崗位,再加上擁堵指數低、通勤時間較短或消費水平相對低等優勢明顯,這些城市成為承接一線城市溢出人口的主力。
人口流入導致人口百萬級城市數量快速增長:一些二線城市躋身“準一線城市”,三線城市躋身“準二線城市”。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在地級以上城市中,按2015年末市轄區戶籍人口劃分,100萬至300萬人口規模城市數量增長迅速,達到121個,比2012年增加15個;300萬至500萬人口規模城市13個,增加4個;500萬以上人口城市達13個,增加1個。也就是說,我國市轄區戶籍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已有147個。
傳統省域經濟和行政區經濟逐步向城市群經濟過渡,城市集聚效應日益凸顯,尤其是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兩個灣區和京津冀城市群,經濟規模接近全國GDP近四成。山東半島、海峽西岸、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地區和北部灣地區等城市群異軍突起。據統計,在上半年全國三四線城市所去掉的房地產庫存中,河南、浙江、江蘇、廣東四省幾乎占一半。明顯的城市群優勢無疑成為此輪三四線城市房價上漲推動力。
從發達國家城市發展的歷史經驗來看,城市群崛起的直接原因是產業和人口轉移,但客觀上受高鐵、地鐵等基礎設施影響,使城市經濟地理發生明顯改變。以日本為例,在新干線快速擴張的上世紀60年代后期至上世紀80年代前期,人口大量從東京流向東京周邊的神奈川縣、埼玉縣、千葉縣等城市,帶動東京城市圈形成。
交通便利模糊了城市邊界,也帶來土地增值。7月,北海(樓盤)的新房價格以1.5%的環比漲幅位居全國榜首,南寧、金華(樓盤)、韶關(樓盤)上漲1.3%,蚌埠、桂林(樓盤)上漲1.2%,漲幅居前的城市不少都受益于新開通的高鐵。
在人口流動、城市集群擴張大趨勢下,如何把握投資機會?專家建議,如果一線城市限購政策長期存在,周邊“一小時”通行圈范圍的三線城市有望持續從核心城市“溢出效應”中受益。位于潛在“一小時”通行圈內但還未開通高鐵的三線城市樓市或具備較大潛力。此外,還可關注三四線城市購買力提升帶來的消費升級。例如,在耐用品消費中,三四線城市汽車升級換代需求,奢侈品購置等炫耀性消費需求,旅游、教育等體驗式服務品質需求都在提升,這些領域中的潛在投資機會尚有挖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