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央行行長助理劉國強9月15 日表態,對房地產炒作必須減下來。
事實上,在央行相關人士表態前,對房地產領域的監管已經在從各個方面收緊“口袋”。央行行長助理劉國強表態,對房地產炒作必須減下來。
在劉國強眼中,房地產炒作資金屬于不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方面的資金。只有把對房地產炒作減下來,才能騰出資源服務于符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的實體經濟,才能培育出新的結構、新的動力。
事實上,在央行相關人士表態前,對房地產領域的監管已經在從各個方面收緊“口袋”。比如,前不久北京(樓盤)銀監局、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對個人經營性貸款和個人消費貸款自查,重點檢查“房抵貸”等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
“去年下半年以來銀行房貸額度開始受限,購房貸款或借道短期消費貸款完成,導致居民短貸高增長。”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對和訊房產表示,對“消費貸”、“經營貸”、“房抵貸”等進行嚴格監控,主要是基于之前對貸后用途監控不嚴格,比如,政策上明確消費貸不能進入房地產,但因貸后監管不嚴,造成很多資金“曲線”進入房地產領域。
“現在主要是針對‘消費貸’、‘經營貸’等的資金用途進行嚴查,而具體的消費貸款政策上并沒有變化。”上述人士說。
不過,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這并不是監管部門第一次嚴查首付貸。
2016年3月開始,深圳(樓盤)等城市提出嚴厲打擊首付貸,控制高杠桿的投機行為。當時首付貸主要從網貸平臺、房產中介等民間金融渠道流入。到2016年下半年,對首付貸的監管再次上升至中央層面,央行等七部門出臺新規,禁止房產中介提供首付貸。
結果,僅僅半年之后,“首付貸”變種后卷土重來。這一次,首付貸從銀行撕開了口子。而這個口子明顯比去年的口子更大更危險。Wind數據顯示,前7月,居民新增消費性短期貸款1.06萬億元,累計同比多增7137億元。眾所周知,在資金違規流入樓市的過程中,消費貸已成為一個重要渠道。
幾乎翻番的消費貸意味著,變種“首付貸”的應用愈演愈烈,銀行監管的難度越來越大。
按照銀行的規定,大部分消費貸都是委托支付,只有在見到合同之后,銀行才直接轉賬給商家,用于裝修的就直接打給裝修公司,用于個人經營的貸款也必須是打給有業務關聯的企業。
但事實是,用戶可以通過偽造合同來套現,甚至有的消費貸款在審批后可以直接打到用戶的銀行賬戶。如果消費貸直接打到個人賬戶,A銀行申請的消費貸只需要把資金從A銀行取現,再存到B銀行去作首付貸,不在同一家銀行操作就可以將錢轉做購房用。
如果只在首付貸或變種首付貸上做文章,或許能管住金融機構,卻很難阻止首付分期。比如有的開發商約定,首付款可以分期,購房人先付首付款的一部分,余款在半年內湊齊即可,實質是開發商幫助購房者湊首付。
首付貸被剿殺后,買房籌款還有沒有空子可鉆? 首付貸得以大行其道的根源之一是資產荒。所謂“資產荒”,并不說沒有資產可投,只是高收益的資產缺乏,或者說是缺少合適的資產交易渠道、合適的投資品,資金無處可去。
在此背景下,資金尋求突圍、追逐資產,任何可能成為資產的領域都很容易形成規模。而在當前的環境之下,房產所能帶來的安全邊際要遠遠大于其他投資方式,如曾經熔斷的股市、近日崩盤的比特幣等。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之下,監管的目的,就不再是簡單的“抓壞人”的邏輯,而是為了防范系統性風險。從這個角度出發,“嚴控”與“疏導”就變得同樣重要,遏制大風險,留出小缺口;不僅防范金融風險,更要從房地產市場的根源上解決問題。
或許,只有解決了房地產市場上的利益驅動,才有可能補齊金融市場的各類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