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購同權”四字可謂是近兩個月房地產市場的“網紅”詞匯,引起人們熱議。各方觀點也不盡相同,部分認為既然租房跟買房擁有同等權利,為何還要花大筆錢背債去買房呢?到底租購同權將對市場帶來怎樣的變化呢?會對當前的“丈母娘經濟”產生怎樣的沖擊?
頂層設計
租賃市場受關注已非一日之事,早在2016年“租購并舉”就已入駐房地產市場。今年7月,廣州(樓盤)率先明確保障租購同權,賦予符合條件的承租人子女就近入學等公共服務權益,允許商業用房改租賃住房,鼓勵城中村統一出租等;隨后,住建部門等9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在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通知》,要求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要支持相關國有企業轉型為住房租賃企業,鼓勵民營的機構化、規模化住房租賃企業發展,廣州、深圳(樓盤)、南京(樓盤)、鄭州(樓盤)、合肥(樓盤)、佛山(樓盤)、肇慶(樓盤)等12個城市首批試點。
住建部門有關部門負責人亦提出,將通過立法明確租賃當事人權利義務,逐步使租房居
民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與買房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為了進一步落實“租購同權”,相關政策不斷跟進。
8月18日,南京發布《南京市住房租賃試點工作方案》,提出適時研究出臺符合條件的
承租人享受與本地居民同樣的基本公共服務政策措施,建立承租人權利清單,逐步實現購租同權;上海(樓盤)更是先行一步,兩個月之內上海已經推出或即將推出的租賃住宅用地已達14幅,規劃建筑面積合計逾100萬平方米。其中不乏像古北這樣的中環內優質地段。
8月底,國土資源部發布《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方案》,在北京(樓盤)、上海、沈陽、南京、杭州(樓盤)、合肥、廈門(樓盤)、鄭州、武漢(樓盤)、廣州、佛山、肇慶、成都等13個城市開展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
種種跡象表明,我國住房供應正從“重售輕租”轉向構建“租購并舉”態勢,住房租賃市場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期。
福祉何方
顯而易見,今后,一線城市及核心二線城市樓市租購并舉“雙軌”的趨勢將越來越明顯。那么,“租購同權”這個政策新貴是否真能實現租購同權?
鏈家研究院院長楊現領表示,“租購同權”的深意應當落在“租”和“權”上,通過“租”解決的是住的問題,與房價無關;而對于“權”首要考慮的應當是租房市場參與者“最基礎”的權利。在人口凈流入的一線城市的高房價早已將一批新晉市民排除在交易市場
之外,唯有通過租賃市場的開辟才能解決住房剛需問題,而“租購同權”意在讓新市民住得
安穩。
“從租購同權的發展角度來看,影響面在于兩點。第一是租賃的模式有更大的性價比,所以潛在租賃的需求會提高。第二是房價或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畢竟房價太高后部分購房需求會外溢到租賃市場中。”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分析指出,“對于開發商來說,未來投資的機會會增加,即可以在存量資產方面有更好的經營。而對于購房者來說,則意味著新的居住的模式出現,尤其是大城市可以選擇租房來進行安家落戶。對于中介來說,未來在租賃市場的各類信息撮合和代理等業務方面也會尋找到新的機會。”
“現在做租購同權很難,就一個小區,應該先滿足誰的利益呢?是業主,還是租戶?肯定會有先后,就算以后采用積分制,我相信買房和租房的積分肯定也是不一樣的。”仲量聯行中國區研究部總監周志峰則明確向記者提出,“另一方面,開發商做租賃市場的需求其實一直在,但最大的挑戰是價格。上海租金水平總體是穩中有升的,但房價增長太快,遠遠超過租金上漲的速度,租金回報率偏低。”他認為,租購同權背后反映的現狀是公共資源的緊缺,“本身學區房概念怎么來的,就是因為教育資源的緊缺。海外教育資源豐富,租售同權同的都是一樣的權。所有的利益都是和資源相關的。”
固有現象難改
從小了說,“租購同權”會否對固有的“丈母娘經濟”產生沖擊?
一本房產證對于中國人而言,既為“安居”,又是保障,更是“丈母娘經濟”時代下大部分地區相親的“敲門磚”。房地產市場一直有一個說法,中國樓市是丈母娘推動的。但是,在“租購同權”面前,房產證似乎將失去其特性及重要性,房產證不再是“權利”的唯一載體。
《東地產財經周刊》記者采訪多位未來丈母娘后,發現大家對“租購同權”中的“權”多持疑惑態度,并表示房子為固定資產,這才是保障。綜合多方業內人士觀點,若家庭內部成員認同“租購同權”,那么租房是最劃算的一種模式,而且各類福利也得到了保障。但對
于一些還處于未婚階段的租賃者來說,這個時候是否可以說服丈母娘,進而以租房來取代購房,這其實也是因人而異的。即便在上海,還是有部分家庭以租房為居住模式。當然,如果
福利得當,那么男女雙方對于租賃的認同感會增強,說服力也會更強。
“丈母娘經濟”在大部分中國人心中已根深蒂固,甚至是不可缺少的條件,“租購同權”對未來市場發展的影響仍需時間驗證。“租購同權”細則出臺,丈母娘或將對“租購”有全新的認識。(原標題:租購同權沖擊產權觀 丈母娘經濟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