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別銀行暫停批貸
多位銀行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坦言,今年以來,在國企、地方融資平臺等對公貸款政策收緊的背景下,各家商業銀行都將信貸資源轉向了個人貸款、零售貸款等領域。尤其是針對公務員、企事業單位高管等人群的對個人消費貸款、個人信用貸款、信用卡現金貸款等成為各家銀行比拼的焦點。
“之前基本上提交資料以后,一周內貸款就會到賬。現在不僅是消費利率上浮,批貸時間也拉長了。目前我們給到的利率是基準利率上浮50%,30萬以上只能走受托支付。”一家全國股份制銀行相關負責人如是表示。
北京地區一城商行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消費貸對外宣稱還在做,但基本暫停批貸,總行不給額度我們做不了。”該行此前個人信用貸產品一度可以授信到100萬,但在監管部門相繼下達嚴查消費貸款的要求后,總行立即收緊了各地分行的消費貸額度。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大多數商業銀行正在對存量和增量的個人消費貸、信用貸等進行再核查和調整:對已發放、未還清的貸款,要求補交消費證明材料(發票、發貨單、轉賬憑證之類的),并進行貸后回訪;對于再核查后發現疑點和問題的存量貸款,銀行會立即進行收貸、罰息等。
銀行業人士坦言,要完全識別貸款人的真實意圖或者完全掌控貸后資金流向,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貸款客戶直接從自己的貸款賬戶中將資金轉賬、刷卡到某個開發商的賬戶,否則作為銀行來說,很難識別。客戶只要把資金取現了,這條資金鏈基本就斷了。更不用說現在有專門幫貸款客戶騰挪資金的中介公司,他們太熟悉銀行的流程,規避手法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