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硬菜”上桌房地產市場會遭遇“雪崩”嗎?近一段時間,房地產市場的調控監管態勢出現松動跡象。其中,蘭州、南京、合肥等地樓市調控政策均不同程度出現松動,其中蘭州表示在部分地區取消限購,這也成為此輪調控以來首個限購松綁的城市。不過蘭州地處西部地區,應該說剛性需求和投資需求相對于東中部地區并不強烈。所以,僅通過這一個城市取消限購,還不足以說明全國成體的樓市嚴調控形勢有所趨緩。
2018年以來,傳聞房地產市場政策調控松動之聲不絕于耳,例如,蘭州市松綁限購、延長限售;合肥市取消限價;某些城市為符合人才引進標準的非戶籍人士取消限購,并給予貸款支持、發放購房補貼,等等。有人認為,這是相關城市因城施策、分類調控具體化舉措,但也有人擔心會不會有更多的城市效仿,甚至調整的力度更大,引來樓市調控政策放松或轉向。因為本輪“史上最嚴”房地產調控持續至今,始終強調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堅持因城因地施策。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住房城鄉建設會議都釋放出堅持“房住不炒”的明確信號,強調要保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對于中央釋放的強烈信號,下一步推進因城施策、分類調控中,如何滿足購房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同時還要對投機沖動進行有效抑制,這樣才能堅守住“住房不炒”的定位,從這一點看,要完成這個目標還真不容易。
市場分析認為,著眼近期,各地因城施策、分類調控也必須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審慎評估當下各項調控措施的效應,以及調整之后可能帶來的影響。一些地區為滿足剛需和改善性需求、為進一步去庫存,適當松綁限購措施,但不宜不加區別地一放到底、一放了之,如對非戶籍居民還應考慮套數或社保納稅情況,同時應強化二套及以上房貸的限貸措施,延長購房后再上市時限,將其從兩年三年延至5年或更長,以防炒房帶來需求虛增,引發房價反彈。
既然要行政租購并舉的制度,對于房地產市場而言,不僅要減少政策干預的力度,同時對于商品房供應的壓力也應該進行有效應對。不過,著眼長遠,各地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大力推進住房制度改革和長效機制建設,推進共有產權和租賃市場發展,形成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
對此,國土資源部發生表示,我國將研究制定權屬不變、符合規劃條件下,非房地產企業依法取得使用權的土地作為住宅用地的辦法,深化利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設租賃住房試點,推動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政府將不再是居住用地唯一提供者。在業內專家看來,以上制度的推行,對城市租賃市場影響最大,對于商品房住宅市場來說,能起到緩解供需的作用。
政府不再壟斷住房供地,是否意味著新的市場模式出現了呢?對此有研究者提醒,政府不再壟斷住房供地,需要注意的是住房與商品房是有區別的。目前看,政策更多的提及的是租賃住房試點,集體土地用作租賃用地是試點方向。國土部鼓勵集體用地建設租賃房,有利于提高用地指標緊張的城市加快租賃房源供應的可能性,13個城市基本都屬于一二線城市,這些城市國有土地相對緊張,而部分區域存在的城中村等集體土地,如果部分進入租賃市場有利于房源供應,也有利于城中村改造。
政府將不再是唯一居住用地供應者,這個信號會對房地產市場產生怎樣的深遠影響呢?這是否意味著樓市將遭遇一場“雪崩”呢?國土資源部有關人士表示,各地在改革試點中要認真開展農戶資格權的法理研究,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的具體實現形式,可以重點結合發展鄉村旅游、返鄉人員創新創業等先行先試,探索盤活利用農村閑置農房和宅基地、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促進鄉村振興的經驗和辦法。
綜合看來,當前的調控政策松綁與國土資源部提出的“政府不再壟斷居住供地”這兩者之間,目前還看不出有任何關聯性。但有一點可以可能,要建立長效機制,就勢必要擴容商品房的供給,尤其是對熱點城市商品房供給數量的增大,而制約供給最大的銀因子當然是土地供應。如果土地供應能探索出市場化的路徑,那么房地產市場降溫的大趨勢當然會形成。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隨時關注財經365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