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北京積分落戶門檻設定較高。僅僅以社保繳納年限這一項來看,北京的7年設置最為嚴苛。Y提及,自己的一個朋友由于中間換工作斷繳社保一個月,但由于沒有及時補繳,就沒有通過初審。
按照官方說法,在今年9月5日后,北京市將根據實際申請人員積分情況,統籌考慮城市承載能力和人口調控目標要求,合理劃定落戶分值,確定落戶規模,并在今年第四季度公布落戶分值和擬落戶人員信息。而按照目前的積分政策,申請者的分數每年都會不同程度有所提升。
對于北京積分落戶沒有固定分數線的操作,她認為這是這個城市“沒有誠意的留人策略”,只不過給了漂泊在這里的年輕人一些念想而已。況且,對于這份念想,似乎很大一部分人都沒有當真。
“都知道是餡餅,但也都知道自己是吃不到的。”Y笑著說。
你的路還很遠,我只剩了三年機會
講真,我與Y在積分落戶這件事上如此淡定與僥幸,根本原因是都還沒有孩子。畢竟無京戶不耽誤買車買房,也不耽誤基本的醫保等社會資源的享用。
但這一切,在孩子上學面前,都是浮云。盡管租房也能念書,但高考呢?在北京接受小學、初中教育,再被放回山東、河南這樣的高考大省廝殺,還會有競爭力嗎?——對W來說,這就是每天都要考慮的問題。
W是我的一個老朋友。四十歲時拼了二胎,兒女雙全。丈夫在中關村一互聯網企業任中層,薪資完全夠的上北京9大積分落戶標準中“連續三年納稅額超10萬可積6分”這條。
“我的月薪,都還不夠他每個月納稅的數。”W感慨。盡管夫妻倆收入加起來早已過百萬,還有公司獎勵的股票可以套現,甚至在兩套房子之外仍有余錢考慮投資,但這些錢在孩子念書事兒上,根本是打在一團棉花上。
在任何外人看來,這對夫婦算的上是北京中產家庭,似乎生活無憂。但如果一直沒有北京戶口,已經上初中的女兒將來就必須回到原籍參加高考,這對于他們而言,是扯不掉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