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宜賓市政府與奇瑞汽車公司、QUANTUM(觀致外方股東Kenon Holdings下屬公司)、觀致汽車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暨投資協議,約定在宜賓投資55億元,規劃建設年產50萬輛汽車項目,其中包括20萬輛新能源汽車,達產后預計年產值850億元。
對于一個車企來說,新建工廠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但對于觀致卻“意義非凡”。
第一:這家車企在2016年的總銷量僅為24,188輛,其在常熟工廠的一期產能為15萬輛,從數字上來看,觀致本來就處于嚴重的產能過剩之中,本次再規劃年產50萬輛的工廠,試問觀致從哪來的底氣?
第二:2014年虧損22億,2015年虧損25億,2016年虧損20億,三年累計虧損近70億。本次再拿出55億,觀致的錢從何來?在去年12月和今年3月,觀致曾先后獲得5億、7.77億元貸款,用于維持生計,在虧損如此嚴重的情況下還要再建新廠,觀致著實讓人看不懂。
第三:觀致建廠是不是面子工程?從公司成立至今,觀致的掌門人換了又換。2007年觀致的前身奇瑞量子公司成立,郭謙出任董事長兼CEO,2014年12月因身體原因離開觀致;第二任CEO是原通用中國董事長兼CEO墨菲,2016年1月,上人不足一年即宣布離職;此后,觀致CEO的職位一直由董事長陳安寧代理;2017年3月,空缺了一年多的觀致CEO終于有人補位,原觀致汽車COO劉良為成為觀致汽車新的CEO。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新任掌門的套路確實有些鋌而走險,在沒有銷量支撐的情況下,反而擴大產能,這確實讓人看不透。
觀致不如潛心把市場做好
在筆者看來,觀致缺的不是好產品,而是更好的市場策略。不管媒體還是用戶,幾乎很少在觀致的產品上抱怨,反而是自傲的定價傷害了觀致。在品牌成立之初,觀致就把自己看得很高,產品直接與合資對標,定價更向合資看齊,拿了一系列的大獎后更是多了些底氣,然后就沒有然后了,銷量上不去,企業虧損不止。
經過多年的洗滌,筆者相信觀致也該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再這么胡鬧下去,估計離over也為其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