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在“‘大話共享’:真需求or偽經濟”主題沙龍上,小藍單車全國運營總監賴全榮以“回歸商業本質看共享”為主題,分享了他對共享經濟現狀與未來發展的看法。
共享單車火起來的原因:在于需求和痛點
事實上,截至目前,共享經濟始終沒有一個官方概念,在大眾看來,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共享經濟仍在蓬勃發展中。在原有的概念當中,人們認為的共享經濟是出讓物品的所有權,也就是將閑置的資源和物品拿出來共享,從而提升整體的效率。但賴全榮認為,共享經濟的本質代表的是從物品的所有權到使用權的轉化,只要是滿足這個條件,能夠提升物品使用或者運營效率的,都可以認為是共享經濟。共享經濟與C2C模式或者B2C模式沒有直接的聯系。
在共享經濟火爆的現在,不少創業項目都喜歡套上“共享”的名頭。很多人認為,只要套上“共享”就能夠快速融資,甚至在估值上也會有巨大的提升。賴全榮認為,并不是所有物品套上共享經濟的概念就能飛起來。他以共享單車為例,認為用戶有需求以及能夠解決“最后一公里”的痛點,才是共享單車火起來的原因,而不是因為這個項目叫“共享單車”這個名字才火的,哪怕叫“租賃單車”,甚至叫“傻瓜單車”依然能夠火爆。“共享單車解決的就是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其本質就是因為有高頻的用戶需求才存在的。從公開數據來看,整個共享單車行業每天保守估計有五千萬單,是極大規模、極其高頻的事情,因為它真正滿足了用戶的短距離出行需求,還有鍛煉身體的輔助功能,也是迎合綠色出行、代表了新興的經濟模式。”
此外,賴全榮表示,相比當年滴滴、快的等,共享單車在獲取用戶的速度和成本上有巨大優勢,只要把單車投放出去,就會有大量的用戶上傳信息和交押金,所以在獲取用戶模型上,共享單車無疑更加優秀。此外,共享單車在這當中還有租金和使用費的收入,加上線下還有單車的有形資產,有明確的賺錢模式,不太需要靠燒錢去獲取用戶。這也是共享單車之所以如此大火的重要原因。
摩拜和ofo短期不會合并
最近半年,先后已有三家共享單車企業宣布倒閉,在賴全榮看來,共享單車未來的格局,是沒有這些小微企業的。“例如悟空單車這類只投放了幾千輛單車的尾部小微企業,肯定是很難存活的。這類企業會逐步退出這個市場,這是一個基本的行業結局,最終行業會到達相對穩定的情況。”
而對于頭部企業而言,賴全榮認為,可以分為海外和境內兩個層面去看。
從海外來看,盡管國內很多共享單車企業都在叫囂要出海,但賴全榮認為,目前真正實現到海外發展的只有頭部三家企業:摩拜、ofo和小藍單車。在他看來,海外市場跟國內市場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例如需要政府許可經營,當地政府會給中國的共享單車企業設置一些障礙等。但就小藍單車的實踐來看,他表示,作為第一家真正去海外(包括美國舊金山、硅谷等地)的中國共享單車企業,在美國市場經過一些努力后,是獲認可的。“后來在西雅圖,當他們宣布要引入共享單車的時候,唯一一家受到邀請的中國企業就是小藍單車。在海外,尤其是美國市場,小藍單車毫無疑問對這個行業做了很多開拓性的工作。”
賴全榮指出,目前小藍單車已經在大概12個國家布局,而摩拜和ofo也分別去了新加坡、泰國、英國和美國等地。從海外的層面來看,目前市場還處于一個非常初始的階段。海外當地也有很多共享單車的企業開始進入,不過大多數仍處于天使輪和A輪,之后輪次的并不多。就目前來看,這三家已經出海的中國共享單車企業,相互之間優勢還不明顯。海外的共享單車市場和國內相比,也暫時處于一個蓬勃的開拓期。
從境內來看,摩拜和ofo在融資和規模層面,跑在了整個行業的最前面。近期大家最關注的問題,就是這兩家公司會不會合并。賴全榮指出,從他目前觀察到的跡象來看,這個方向暫時不會實現。“原因很簡單,因為摩拜的團隊,包括他們的愿景是很大的,他們一直認為,自己的對手是滴滴,而不是ofo。”賴全榮認為,在摩拜眼里,當自己的用戶到了一定規模的時候,他們會考慮將自己的出行場景延長,拓寬出行距離和范圍。“這也可以用來解釋為什么現在滴滴這么挺ofo,甚至在自己平臺上還有ofo共享單車,原因就在于滴滴有可能感知到自己未來會在這當中受到沖擊,所以它能做的事情,一定是把ofo推到最前面,用它來牽制摩拜,讓摩拜暫時在這場仗中沒有更多力量去想別的事情。”
“所以從創始人意愿或者團隊意愿來看,這兩家不會往合并的方向走。如果不是往這個方向走,那么這個市場就一定是可以多家共存的。”賴全榮指出,就小藍單車而言,下一步將更關注于實現盈利。小藍單車已經在深圳實現了盈利。商業的本質就是要實現盈利,誰能率先盈利,誰就能處于更好的位置。摩拜、ofo也許還會補貼一段時間,但是未來一定是要回歸到商業本質——盈利上來的。從我們在深圳已經盈利的經驗來看,主要是做到精準定位,如果品牌足夠被用戶喜歡、規模能達到一定的量,是可以打平運維成本的,也就比較容易做到盈利。”(原標題:摩拜和ofo會合并嗎? 共享單車的未來格局,小藍單車賴全榮有話說)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