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質檢總局標法中心副主任王力舟在22日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當今國際貨物貿易中的關稅壁壘已漸漸淡出,一般的非關稅壁壘受到國際貿易規則的約束也波瀾不興,不過“我們做了連續12年關于貿易壁壘損害的全國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技術性貿易措施越來越成為貨物貿易的主要障礙,且造成重大損失”。
所謂技術貿易措施,是指出口企業的商品在國外入境時,需要符合相關國家的技術法規規定的準入條件、認證標準等。圍繞貨物貿易,王力舟表示這些情況每天都在發生。
然而,統計顯示,2016年我國有40%的企業遭遇過技術貿易壁壘,直接損失高達933.8億美元,新增成本247.5億美元,二者相加超過千億美元。
“可以想見,當企業響應‘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去時,也必然會遭遇技術貿易壁壘?!蓖趿χ壅f。
在《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中,黨和國家對質檢工作提出要加強檢驗檢疫、認證認可、標準計量的雙多邊合作,降低非關稅壁壘、提高技術性貿易措施透明度和提高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確?!耙粠б宦贰钡馁Q易暢通等多項明確要求。
而在剛剛結束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要促進政策、規則、標準三位一體的聯通,為互聯互通提供機制保障”;推動海關、檢驗檢疫等合作項目“早日啟動、早見成效”。
因此,國家質檢總局通關司副司長邸連柱表示,擬在上海自貿區設立指導企業服務中心,并積極發揮該中心的職能,助力上海自貿區打造推動市場主體走出去的“橋頭堡”。
助力企業“走出去”
根據今年3月底發布的《全面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上海自貿區主要從三個方面推進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市場主體走出去的橋頭堡建設。
其中之一,就是以高標準便利化措施促進經貿合作。包括積極推進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與“一帶一路”沿線口岸的信息互換和服務共享,在認證認可、標準計量等方面開展多雙邊合作交流,建立綜合性對外投資促進機構和境外投資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等。
數據顯示,2016年浦東新區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額達3339億元,占浦東進出口總額的19%;今年一季度對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28.7%,比平均水平高6.5個百分點,占比提高到20.8%。
接下來,指導企業服務中心將會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貿易便利化、互認機制、標準化體系及溯源機制的研究和應用。同時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形成第三方質量安全評估報告,開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質量安全指數研究。
“中心建設第三方企業質量安全、信用等級評級中心,通過信息互換,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貿易企業進行評級,實施‘一帶一路’合格貿易商計劃?!臂∵B柱說。
國家質檢總局標法中心所做的調查顯示,80%以上企業遭遇技術貿易壁壘的首要原因是信息不對稱,不了解外國新修訂和正在實施的技術性貿易措施;其次是尚未形成靠前應對的主動意識,和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能力。
根據規劃的職能安排,指導企業服務中心將建立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收集、編譯、分析“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口岸措施、通關程序、技術法規、產品標準、優惠原產地規則等信息,為自貿試驗區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提供公共服務,依托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第三方中介服務。
(原標題:“碰壁”損失超千億美元 上海自貿區破解技術貿易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