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認為,如果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三十年后孩子們將競爭不過機器,找不到工作。過去一百年是知識的時代、科技的時代,未來一百年是體驗的時代、是服務的時代,機器將會取代過去兩百年來很多知識和技術。所以未來要求各國各地區各個家庭高度關注未來孩子的教育。
多位專家表示,未來的人工智能,不僅將大量取代工廠流水線工人,以及消防員、安保等危險工作,還將對一些專業化工作產生沖擊,如新聞、翻譯等,這就意味著,未來的人類必須擁有深度和持續學習的能力。僅靠記憶、機械模仿、單一答案的教育方式將被淘汰。
我國《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也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破解制約我國教育發展的難題,促進教育的創新與變革,是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重大戰略抉擇。
國家教育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華中師范大學校長楊宗凱等有關人士認為,未來教育中,應當讓人工智能發揮三個方面的核心價值。
——精準化。基于大數據,通過對微觀數據的搜集,可以進行宏觀的科學決策。比如根據數據進行教育布局,學校設什么專業、設什么就業的方向,有了具體的數據分析作為支撐,可以避免一些“拍腦袋”決定。
——差異化。通過對學習過程的分析,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數據采集、學習的反饋、數據的分析、成績的分析,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教學過程。據了解,大數據應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正在跟幾家企業聯合成立大數據應用云課堂,通過三個空間數據的融合構建智慧學習環境。一是教師、圖書館等物理空間的學生吃飯、上課等行為數據;二是學校課程資源空間的數據;三是社交空間的數據。
——個性化。通過把學生行為數據拿到數據庫進行分析,根據數據調用不同分析工具和模型對數據進行分析,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內容和學習策略,指導學生個性化學習。
此外,一些業內人士提出,當前人工智能教育火熱,但是,“人工智能教育不同于娛樂游戲產品,無論應用還是市場開發,都必須充分尊重教育自身的規律。”杜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