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6月30日全面清理“地條鋼”的大限已不足10日,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湖南、重慶等省市已陸續公布了“地條鋼”企業處置情況,其中,湖南省處置11家“地條鋼”企業,涉及中(工)頻爐82臺、產能315萬噸;重慶市則取締20家“地條鋼”企業,涉及中(工)頻爐83臺,產能289.17萬噸。
用中頻爐、工頻爐融化廢鋼,生產出的鋼鐵質量無法保證,這些都歸類于“地條鋼”。雖然從前也不鼓勵“地條鋼”,但是現在對于“地條鋼”的打擊越來越嚴。
記者注意到,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做好2017年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工作的意見》,其中就提到,要加強對鋼材市場動態監測,科學把握全年去產能節奏,上半年重點是依法取締“地條鋼”產能。
那么,“地條鋼”清理情況進展如何,與之相關的化解過剩產能以及去杠桿有何進展,帶著這些問題,證券時報記者專訪了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遲京東。
“地條鋼”清理進展順利
“6月30日之前完成‘地條鋼’清理問題不大,這是國務院的總體安排,必須執行,每個省現在都在按照要求做。”對于“地條鋼”的清理進展,遲京東如上表示。
據了解,全國排查出的“地條鋼”產能大約有1.2億噸,比較多的省份包括廣東、福建、江蘇、浙江、山東等。
遲京東認為,之所以要堅決取締“地條鋼”,至少存在兩層原因。在生產工藝方面,生產“地條鋼”所使用的中頻爐無法保證最終的產品質量。“中頻爐無法對前端原料進行優選,各種廢鋼原料混在一起,融化后生產出的鋼種成分并不確定。”
另一方面,“地條鋼”的存在也擾亂了市場的秩序。“打個比方,同樣是螺紋鋼,工藝先進的成本是2500元/噸,但是‘地條鋼’的生產成本可能連2000元/噸都不到。”遲京東認為,這就導致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經常發生。“鋼鐵行業惡性競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劣幣清除不掉。”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有關規劃,“十三五”期間,國內粗鋼產能要在現有11.3億噸基礎上壓減1億-1.5億噸,控制在10億噸以內,產能利用率由2015年的70%提高到80%。這就意味著,除了清理“地條鋼”,鋼鐵行業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去產能,而上述1.2億噸“地條鋼”并不屬于去產能的范圍。
“清理‘地條鋼’和去產能工作是同步進行的,只是在各個省的執行中存在松緊度的區別。”遲京東告訴記者,由于清理“地條鋼”的期限是今年上半年,因此有的地方在清除“地條鋼”上抓的緊一些;而化解過剩產能是按照全年來安排的,有些地方可能會把去產能工作集中到下半年。
事實上,根據發改委近期公布的數據,截至5月底,今年已壓減粗鋼產能4239萬噸,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84.8%。“去年以來,鋼鐵市場有一定好轉,價格有一定回升,這和‘地條鋼’清除以及化解過剩產能有很大關系。”遲京東向記者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