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油耗+新能源積分”并行的政策中,新能源積分交易市場是構成這一政策體系至關重要的一環,新能源正積分作為供給方,用來滿足油耗負積分和新能源負積分要求。
進入6月之后,汽車相關產業政策密集出臺。
6月13日,國務院法制辦發布了由工信部起草的《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征詢意見稿)》,一下調動起汽車行業敏感的神經。
18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通過采訪多位業內人士了解到,針對該積分政策,業內產生了一定分歧:一部分主張積分政策的實施應為企業留出準備時間,目前時間過于緊湊,無落地的難度很大;反對的觀點則認為,去年管理辦法已經出臺,部分車企只顧眼前利益,沒有及時作出調整。
對此,一位多年研究汽車產業政策的業內人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兩個積分制并行,不僅是跨國公司,國內所有傳統燃油車企都很難達到標準。雖然國內積分政策在去年已經出臺,但僅是意見稿并未強制實施,而且意見稿實施的客觀條件并不充分。對企業來講,投資決策存在很大不確定性,沒有企業敢貿然投資。”
目前來看,新能源積分政策分別由工信部和發改委來主導,但最終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會按照哪個管理辦法進行管理還不確定。“是協調統一,還是分開進行。”引發業界人士諸多討論,也給國內車企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方面的布局,造成一些困惑。
“從這次積分政策來看,國內政府對汽車產業仍未有效解決‘多頭管理’的問題。雖然兩部門制定政策初衷均是促進電動車發展,但發布的積分政策管理辦法以及未來部門之間的分工還是要協調統一。”18日,國家863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監理咨詢專家組組長王秉剛,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事實上,有關積分政策的發布最先由發改委在去年8月推出征求意見稿,而最終是由工信部起草的積分政策征求意見稿在國務院法制辦發布。此前也有消息表明,德國政府代表德國汽車企業曾與中國政府協調,希望延后實施。現在看來,中國政府對新能源積分制的實施,態度非常堅決。
上述業內人士提到:“對于國家推出的積分政策,車企并不反對,但是要到考慮大部分車企發展現狀,能否在短時間適應政策的變化。”
無論如何,可以確定的是,未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會更加激烈。18日,北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為了滿足積分比例要求,跨國企業大量產品將快速涌入市場,擠壓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間,確實給自主品牌帶來很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