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UBER出現之后,共享出行成為這些年互聯網發展的最大風口,在國內市場,出現了滴滴、摩拜以及ofo等這些共享出行的巨頭,在國外還有UBER、Lyft等,作為投資界最厲害的軟銀集團,更是200億美元投資共享出行領域的巨頭。
例如,在2017年軟銀領投了滴滴兩輪超高金額的融資,兩次投資金額高達百億美元;隨后軟銀還向UBER投資了將近百億美元,孫正義大手筆投資共享出行內的初創企業,明顯看好共享出行。
然而沒有想到的是,共享出行的發展卻遇到了阻礙。在國內,由于網約車新政的原因,滴滴在國內的發展明顯受到阻礙,大量司機以及車輛不符合新政規定,無奈只能退出網約車運營;而司機需要持證上崗,面對五花八門的考試,大量司機再次被拒之門外。
在國內發展受阻,在國際化上遲遲沒有實現服務出海的滴滴,依舊在深耕國內,日前其已經開始向美團、餓了么開炮,公然開始進入外賣領域,在進入外賣領域后,滴滴再次向共享單車開炮,拋開自身扶持起來的ofo準備單干,網上不斷傳出滴滴將收購小藍單車,計劃在今年新投放600百共享單車。
面對滴滴的進攻,美團、摩拜以及ofo等也并沒有閑著,開始對滴滴進行圍攻,美團開始布局互聯網打車,已經在美團App主頁中出現打車,該服務已經在南京等多個城市上線;摩拜更是聯合北汽等多個廠商,開始大舉進入共享汽車領域,該服務首先在貴州上線,明顯有與滴滴對著干的意思。
被滴滴拋棄的ofo,很快就投入到阿里的懷抱,拿到10億美元融資后,轉身就進入共享汽車領域內。
也就是說,不差錢的滴滴,單槍匹馬開始向國內多個領域內的巨頭開炮,然而,美團等面對滴滴這個不差錢的主,竟然默默搞起圍攻來,不管是否私下協商好,但這三家企業確實在蠶食滴滴的份額。
滴滴的亂攻,也是滴滴的困局
在網約車新政出臺之后,滴滴就開始宣布進行國際化,然而,一年多的時間過去了,滴滴在國際化上依舊是投資,自身服務仍沒有出國。
而滴滴服務遲遲沒有出國,一方面是因為國內互聯網企業在國外都沒有取得偉大成就的先例,即使騰訊、阿里也面臨著國際化難題。另一方面則是UBER,UBER深入中國市場,僅僅登陸幾個城市,滴滴已經有點慌亂,為了與優步中國爭奪市場,其瘋狂燒錢40億美元之多,而UBER僅僅在國內損失10億美元。
在全球市場,可以說都是UBER的天下,滴滴出海面對的首個競爭對手就是UBER,這也是滴滴一直采用投資海外市場的原因,避免直接與UBER對抗,畢竟UBER不是一般的可怕。
國內市場受制于網約車新政,國外市場又有UBER這頭惡狼,滴滴只有深耕國內市場,進入當下火爆的外賣市場和共享單車領域,維持自身估值和體量。
無論是外賣還是共享單車都不應該是滴滴出行生態的一部分,其更多的精力應該放在自動駕駛或者如何改變未來出行的方式上。
雖然UBER經歷眾多變故,但UBER始終將互聯網打車作為重心,在此基礎上發展自動駕駛以及“飛的”業務,探索未來互聯網打車模式,而不是盲目進入其它領域內。
但滴滴在自動駕駛上僅僅處于起步階段,在未來出行方式上還沒有探索出來新模式的情況下,反而進入燒錢嚴重而且格局已經形成的領域內。
無論是在外賣還是共享單車領域內,即使滴滴燒錢爭奪市場,其可能也是出力不討好,畢竟摩拜是由騰訊支持、ofo又抱上了阿里的大腿,而美團外賣和餓了么也分別屬于騰訊系和阿里系,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滴滴手中有百億美元,也敵不過中國這兩家市值都在5000億美元左右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