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子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赫爾曼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世界范圍內正掀起一股回歸制造業的浪潮,而在將新技術應用于制造業的過程中人才培養是關鍵一環。
赫爾曼說,國際金融危機后主要經濟體認識到過度依賴虛擬經濟的風險,轉而回歸制造業并提出振興制造業的戰略,如“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這些戰略的共同使命是保持和提升制造業競爭力并盡早將新技術投入應用,促進經濟可持續增長。
赫爾曼認為,現在人們談論更多的是技術創新,但人才建設,尤其是培養能適應新技術環境的勞動力,對推動這場工業革命在更大范圍內真正發揮作用尤為關鍵。
中國目前處于工業轉型升級階段,德國也有過類似轉型經歷。赫爾曼說,德國西部魯爾區曾以煤炭業和鋼鐵業輝煌一時,上世紀60年代魯爾區謀求轉型,創建新工業鏈。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奠定了轉型的技術基礎,使企業能夠比較順利地培訓出高效率、高素質的員工。目前,魯爾區已逐漸形成健康工程、物流、旅游等新經濟增長點。
赫爾曼表示,如今制造業想要兼顧生產效率和個性化定制,雇傭數字化時代的高素質員工至關重要。隨著技術不斷革新并投入應用,機器設備間已經可以實現交流和信息共享,操作者更多是在控制機器系統和解讀數據分析,這與過去大不相同,員工必須更新知識,獲取新的職業技能。
他說,西門子在中國投入了大量資源對員工進行培訓,在與中國聯合培養人才方面也深耕多年。去年,西門子與中國教育部續簽了面向“中國制造2025”的合作備忘錄,旨在培養創新型人才。西門子還與多所中國大學和職業院校開展合作,將西門子在工業界的最新技術帶到學校。
談到“一帶一路”建設給中德企業帶來的機遇,赫爾曼說,“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工業4.0”都致力于改變產品制造方法,將虛擬環境和現實生產結合起來加以應用,這些技術進步將促使中德兩國企業更高效地挖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項目潛力,實現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