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澳大利亞政府自由貿易協定》(以下簡稱“中澳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兩周年之際,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銀行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澳新銀行”)發布了該《大有可為,投資時代的來臨: 深入解讀中澳自由貿易協定》(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定將有助于增長中國對澳大利亞商品的需求,同時降低中國投資者在澳大利亞投資的成本,并為他們帶來更大的資本回報。
過去十年以來,中澳經濟合作不斷深化。本世紀以來,中國迅速超過了澳大利亞的主要出口伙伴,如歐盟、美國、韓國和日本等。2008年,中國成為澳大利亞主要的商品和我服務出口目的地。同年至2012年,澳大利亞也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目的地。這種快速增長從之前的五年的低基數時開始出現,由資源、鐵礦石和煤的需求作為主要驅動力。
研究調查顯示,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貨物類和服務類貿易雙邊合作伙伴,2015年至2016年貿易估值為1500億澳元,較前一年上漲4.4%。2016年澳大利亞多中國的出口額最大的是鐵礦石,總額380億澳元,煤炭55億澳元和黃金35億澳元,而中國對澳大利亞的最大出口則是電訊設備和電腦。
澳大利亞向中國出口的服務主要組成部分是旅游業,包括與教育有關的旅行占比38%,和個人旅行占比62%。自2012年以來,金融服務業已經成為向中國出口的主要服務行業之一。
中國和澳大利亞于 2015 年簽訂的《中澳自由貿易協定》已經產生了切實的成效。到2019年,幾乎所有的澳大利亞商品都可以免關稅進入中國,所有的中國商品均可免關稅進入澳大利亞。
這一協議將減少兩國服務行業間的壁壘,在澳大利亞公司得以進入中國的教育、醫療和金融服務市場的同時,中國企業將有更多機會進入機械安裝維護市場。與此同時,中國私營公司在澳大利亞投資自動獲批的上限標準已經提高到超過10億澳元,這與美國的投資者標準保持一致。值得注意的是,與外國資本投資澳大利亞農業一樣,中國國有企業在澳的所有投資依舊需要通過審查。
報告發布日正值澳新銀行集團總裁廖賢志(Shayne Elliott)隨澳新銀行全球董事會在中國訪問期間。廖賢志先生表示:“盡管中澳自由貿易協定尚處于起步階段,但我們已經可以見到其產生的影響。這份報告清楚地描繪了中澳自由貿易協定下中澳關系的發展方向 - 兩國之間的經濟往來將更加深入和多樣化,貿易與投資也將越來越互利互惠。”
報告顯示,雖然澳大利亞是中國投資的主要目的地,但中國投資占澳大利亞所接受的外國投資比例依舊較小,約為3%。但是,該協定將為中國投資者和澳大利亞企業帶來機遇,不僅削減關稅減少了貿易壁壘,企業在澳大利亞的投資成本也將隨著監管障礙的降低而下降。
“這一協定還將使中國和澳大利亞的投資者有相當大的機會利用兩國之間增加的貿易和投資流獲利。特別要指出的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貿易和投資關系正趨于多樣化,不再局限于資源行業。”廖賢志表示。
貿易協定簽署后,中國投資繼續以多種不同方式體現其多樣性。首先,中國企業不再僅是從澳大利亞采購材料,而是成為澳大利亞國內公司的供貨商,并開始進入澳大利亞的制造業和服務業。第二,中國投資正在從以往的直接收購公司轉型到其他類型的間接投資。第三,中國的吸引企業,而不是國有企業,已成為中國直接境外投資在澳大利亞境內的更重要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