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8月4日,據路透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一項研究認為,部分國家央行所實施的負利率政策,整體上發揮了作為推升通脹工具的效果,同時也拉低了債券收益率,某些情況下也壓低了本幣匯率。
IMF的研究還發現,多數商業銀行在負利率政策下仍維持住獲利,利用一些手法,保護利潤不受損,像是并未將政策利率降幅全數傳遞給客戶。
這些結論出自IMF經濟學家Giovanni Dell’Ariccia、Vikram Haksar及Tommaso Mancini-Griffoli的一篇報告,他們針對歐元區、丹麥、日本、瑞典及瑞士,研究負利率政策的影響。
在一些央行艱苦協助本國經濟走出金融危機及通縮威脅的奮戰過程中,將政策利率調降到零以下是其中一環。
舉例來說,歐洲央行目前的隔夜存款利率為負0.4%。這代表歐洲央行實質上是向商業銀行的存款收取利息,這是為了刺激銀行將資金放貸出去,而非囤積,藉此活絡經濟。
但這是一個陌生的政策領域。
“對古埃及人來說,零代表著金字塔的底部。科學上講零是水的冰點,地理學而言是海平面,歷史來看是日歷的起始點,”研究人員在就零之于貨幣政策為何物提出問題之前提到。
這里存在多種疑慮:這能否起作用?會否破壞金融穩定?將利率降至零以下,與降至零以上的影響是否相同?
研究結果普遍樂觀,表明貨幣環境得到改善。
“整體看來,這一政策的運作情況似乎不錯:在我們所觀察的每一個國家中,貨幣市場利率和債券收益率都有所下降。匯率也在某種程度上走低,至少是暫時性的,”研究人員寫道。
“貸款利率出現部分程度的下降,但(降幅)低于政策利率。批發融資成本下降使銀行受益,一些銀行上調了費用。銀行獲利普遍富有彈性。貸款也有所增長。”
但他們提出告誡:負利率幅度較小,且不會持續很長時間。
“如果政策利率在較長時間維持在負區間,甚或考慮跳至零水平更下方,那么這一政策的效果、以及金融系統的穩定性可能就有危險,”研究人員說道。
獲取更多財經新聞訊息,請關注財經365。(原標題:IMF:負利率政策成效很正面 負利率政策是什么意思?)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