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營收同比上漲56%,為什么入股螞蟻金服后股價反而下跌?
這兩天正好是財報公布日,美股的谷歌、亞馬遜、蘋果等科技股都發布了財報業績,奇怪的是,阿里與亞馬遜同時公布了財報,兩家的營收都完成了同比增長,但是阿里盤中大跌,亞馬遜卻盤中大漲。
股價為何一漲一跌?
美股前期漲幅過高,近期開始回調,大盤權重科技股FAAMG除了亞馬遜,全都下跌了。
我不奇怪亞馬遜為何漲,卻奇怪阿里為何跌。
一條公告引起了我的注意:"阿里巴巴與螞蟻金服聯合宣布,阿里將通過一家中國子公司入股并獲得螞蟻金服33%的股權,并終止當前與螞蟻金服的利潤分享協議。"
利潤分享協議?
原來螞蟻金服每年都在向阿里巴巴支付知識產權及技術服務費,金額相當于螞蟻金服稅前利潤的37.5%。
于是,股價的下跌就可以理解了:
1. 原先阿里巴巴可以擁有稅前利潤37.5%的收益,轉股后,阿里巴巴入股后的收益權只有33%,這里有一定的差距。
2. 從稅前利潤收取支付知識產權及技術服務費與取得股權,這兩者之間有著質的區別,過去收取費用,風險有限,而收取股權,則是風險共擔,這對阿里巴巴造成的財務與影響完全不同,取得股權對于投資者來說意味著更高的風險。
市場總是比較短視的,它對短期內利空消息的回應總是迅速又及時,表明看起來阿里會比較吃虧,但其實這個舉動解決了螞蟻金服的歷史遺留問題,將來螞蟻金服上市就少了一個障礙。
阿里VS亞馬遜
嚴格來說,這兩家模式不同,不應該放在一起比較,但架不住財報發布日相近,而且布局又類似,我就強行對比一下。
簡單地從營收體量上來看,亞馬遜遠超阿里四倍有余,但阿里體量小,增速比亞馬遜高。
這兩家同是電商起家,但走的路子大有不同。
成立于1995年的亞馬遜,一開始是網上書店起家,后來不斷豐富商品的種類,投入資金建設倉儲物流等,成為了一家綜合型的電商企業。
后來引入了第三方,投入云計算,又發展了線下無人零售。
而阿里巴巴,成立于1999年,現如今是中國最大的一家平臺式電商企業。
與亞馬遜不同的是,阿里想做的是一個連接商家和客戶的平臺,因此阿里在拓展多領域業務上有著極高的熱情,如果說阿里是一個粗獷的打包服務者,那么亞馬遜,更像是一個精耕細作的服務者。
布局線下
線上流量的增長速度已經在放緩了,如果單純地依靠線上流量,無法保證未來業績還能高速增長,因此企業家們把眼光又投向了線下。
他們甚至為此創造了一個新詞匯一一新零售。
在這一點上,阿里和亞馬遜都展現出了一家龍頭企業該有的眼光。
與其說以Amazon go為代表的無人商店,為消費者提供了多樣的購物體驗,不如說這是一次"零售"的革新與升級,未來的無人零售,一定是在云計算的基礎上,運用大數據和算法,為用戶提供完整的購物體驗。
根據財報數據,亞馬遜的云業務是其增速最快、盈利最強的業務,17年第四季度,亞馬遜云業務同比增長45%,運營收入達到13億美元,占到亞馬遜總營業收入的64%。
而阿里巴巴本季度云計算的收入達到了36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04%,占總體收入的4.3%。
從整體來看,亞馬遜的業務遍及全球,范圍比阿里廣,阿里在時間和投入上與其還有差距,但中國本土市場尚有巨大的潛力,未來究竟如何還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