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中,商業銀行的攬儲又到了一個關鍵時點。由于央行層面已經暗示MPA的考核指標將會更嚴格,在市場流動性收緊的情況下,銀行的攬儲壓力逐漸增大。
據《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為了“搶存款”,無論是國有銀行還是中小銀行,存款利率的上浮均較大,最高超過40%。不少銀行針對高凈值的私行客戶加大了營銷力度,通過抬高專屬理財收益率“挖墻腳”。此外,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創年內新高,超過7%的產品再現江湖。
攬儲壓力勝于往年
繼一季度MPA考核之后,銀行間市場就曾擔心更嚴版的MPA考核指標出臺,這意味著銀行間的流動性將更緊。為了緩解壓力,銀行不得不重新參與到攬儲價格戰中。
記者了解到,雖距考核時點尚有一月,但市場搶存款的氣息濃厚。一批股份制銀行存款利率上浮在15%~30%,部分城商行、農商行和村鎮銀行利率上浮則在30%~40%。國有銀行存款的利率浮動較其他銀行要略小,但是存款利率的上浮也在7%~22%。
據了解,民生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在滬的一年期定存利率均為1.95%,較基準利率上浮30%;上市城商行中,寧波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浮30%,南京銀行三年期定存利率高達3.85%,較基準利率上浮40%。
此外,村鎮銀行的攬儲更是花樣多。廣西上林國民村鎮銀行30萬元起存的5年期大額存款年化收益率為5.225%;云浮新興東盈村鎮銀行3月、6月、一年、兩年、三年期存款利率均上浮40%,5年期的定存利率高達5.5%,并可以按照年、季、月不同期限取息。
比較有意思的是,一些銀行降低了活期的存款利率,以突出定存的高收益,通過收益調整存款結構。
“國有大行的存款基礎大,流動性也更好,拉存款的動力小一些。”一家股份制銀行浙江分行人士表示。
該人士稱,今年5月中旬,分行及下屬區域支行就已經針對攬儲工作進行了動員會。“個金分管行長的工作集中在私銀客戶、投資新客戶、代發工資客戶、拆遷客戶等;對公分管行長則要圍繞擴戶、存量客戶提質兩個方面安排工作。”
他告訴記者,雖然年年都上演存款的爭奪戰,但是今年的攬儲較往年更激烈,任務也更重了。
“很多的銀行都已經將攬儲的任務下放到了分支行和網點,員工根據崗位來背任務。”該人士告訴記者,各家銀行的情況和要求不同,有的銀行要求員工月內拉存款是100萬元,有的任務指標甚至達到500萬元。
雙率攀升難持續
作為銀行攬儲的利器,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也在節節攀高,市場再現收益率破7的產品。
據融360數據監測報告,在2017年5月20日~5月26日,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共2321款,較上周減少了57款,但總體來看維持高位;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29%,較上周上升了0.04個百分點,再創今年新高。其中,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1493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56%。期間,預期收益率超過5%的理財產品周發行量首次超過了100款。報告預測稱,5%以上預期收益率理財產品將會越來越常見。
記者了解到,5月31日,在售的高收益銀行理財產品中,已經有5款預期收益率超過7%。交通銀行發行的一款“得利寶·滬深300掛鉤2461170176”預期收益率為7.15%;東亞銀行的“均點盈IXA0010324F”保本理財預期收益率達7%;重慶銀行、平安銀行、廣發銀行三家銀行也均有一款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在7%。
“在市場資金面普遍緊張的情況下,僅僅是價格調整在拉存款上的效果可能也是有限的。一個簡單的例子,即使一些銀行調整了存款利率和收益率,但是產品還是不好賣。對于客戶而言,價格是一個重要因素,卻也不是決定因素。”一家國有大行人士表示。
他認為,拉存款的方式有很多,重點可能是對客戶的吸引。在營銷上,服務和忠誠度是關鍵。
記者了解到,在加強客戶吸引力方面,銀行在產品設計上也同樣競爭激烈。普益標準最新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隨著央行貨幣政策逐步轉向中性偏緊,市場流動性大幅收緊,理財產品由過往持續下滑轉變為迅速上揚,銀行也隨之從產品設計上推出各類專屬產品吸引投資者。從市場情況看,節假日與新客戶專享類產品同時受到了投資者與銀行青睞,各銀行均推出了類似產品,市場反響不俗。
此外,在高凈值人群的私行客戶上,銀行之間也在暗中較勁。“一天之內可以收到六七家銀行的短信推銷高收益產品,一些理財師甚至會上門拜訪。在介紹信用卡、小額消費貸款等產品的同時,還是會希望能買他們的理財產品。”一家股份行私行客戶稱,目前股市的行情不好,購買銀行理財也有一定需求,收益率至少比放在賬戶當活期存款要高。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對于今年攬儲情況的“特殊性”,很多業內人士將之歸結于政策環境的變化。由于管理層加大了同業業務的監管,無形中對負債端形成了壓力。以同業委外投資為例,銀行出于避嫌減少了同業購買,部分委外投資被迫贖回。但是,負債端有較大浮虧的這部分投資強行贖回有壓力,之前的資金源于同業理財,到期后需要資金補充,只能提高利率加大吸儲的力度,降低流動性的壓力。
“從市場來看,存款和理財收益率的快速攀升可能只是暫時的。信貸需求的增長有限,甚至部分貸款利率和資金成本有倒掛現象,這并非銀行有意收窄息差,而是一個特殊時間點造成的。”北京一家券商分析師認為,流動性一旦有所緩解,存款利率和理財產品收益都會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