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試圖以主權財富基金為工具,在其倡導的跨境經濟帶中不斷擴展影響力,設立在香港的中國主權投資機構“國新國際”是這些主權財富基金之一。
國新國際(全稱“國新國際投資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余利明在2017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分享了這家此前頗為低調的主權財富基金的投資策略與運作進展。
這家以“支持中國企業國際化,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為主要職責的主權財富基金于2013年初正式開展運營,授權股本為167億美元,由中國國家外匯儲備和國務院國資委共同出資。包括其在中國境內的國同基金及在香港投資實體在內,國新國際控制的資金規模約440億美元。
余利明表示,國新國際以“市場化、專業化和國際化”原則運作。這一表態顯示,這家主權財富基金須得考慮具體的投資回報,兩家股東對于盈利“有著明確的要求”,余利明的數據顯示,自2013年開始,國新國際累計盈利超過20億美元,并向股東分紅超過10億美元。
余利明稱,由于中國所倡導跨國經濟帶沿線國家“大多數是不發達地區,市場需有比較長期培育的過程…面對投資的不確定性大而多?!?/span>
此前,國新國際投資15億美元參與中國五礦收購拉斯邦巴斯銅礦業務,“現金成本處于全球最低25分位”,并投資4億美元支持中國化工集團并購法國安迪蘇蛋氨酸生產技術和工藝。
然而,主權財富基金的政府背景也會為其運作帶來挑戰:“從維護國家安全角度出發,各國均對主權投資的透明度有最高的要求,因此主權投資很難在市場上維持匿名與私密性?!蹦涿c私密性缺失的后果之一,是“一旦市場獲悉其投資意向,投資標的價格往往就會上漲,從而增加投資成本?!?/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