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經過兩年的籌備,國內首家相互制壽險——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下稱信美)正式開業。公開資料顯示,信美注冊地位于北京,初始運營資金10億元。螞蟻金服、天弘基金、國金鼎興、成都佳辰、湯臣倍健、騰邦國際、新國都、北京遠望、創聯教育9家為其主要發起會員,并得到中央財經大學教育基金會、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的支持。

據了解,信美的產品特點可以用定制、模塊、組合三個關鍵詞來定義。機制上信美沒有股東,它的“主人”是那些買長期保險產品的會員。人員構成上,和傳統保險公司營銷員占比最大不同的是,信美近一半員工是技術人員,保險代理人的數字是0。
信美法定代表人楊帆表示:“信美將聚焦用戶的養老和健康兩大需求,借助模式創新和科技的力量,推動保險回歸保障的本質。”
相互制和股東制區別主要在于會員、股東、經營目的三個方面的不同,而最主要的區別則是“無股東”。在相互保險公司中,人們購買保險后,將成為“公司會員”而非“客戶”,將成為“機構所有者”,而非“股東”;因此,相互保險機構經營不以追求利潤為目標,重在為會員提供保障,而非為股東尋求利潤。
從制度角度而言,相互保險優于股份制,但這也讓各類難題橫亙于“首吃螃蟹者”面前。由于相互制和股份制存在顯著差異,現行《公司法》、《保險公司章程指引》等法律法規對相互保險形式并不完全適用,相互保險公司在籌建過程中面臨了諸多挑戰。
作為相互制壽險機構,信美的真正所有人是會員,歸所有會員共同所有。“用戶投保信美的長期保障產品后即成為會員,變成信美的‘主人’。”楊帆說,為充分保障會員權益,信美制定了國內首部相互制壽險的章程,通過體制機制讓會員真正當家作主。
除享有保單約定的權利外,信美的會員跟一般買保險的人相比,多了選舉和被選舉、監督建議、分享盈余等權利,會員用一人一票的方式選出會員代表參與管理信美,信美的重要信息也將向會員公開披露。當經營有了盈余后,會員還可以像股東一樣獲得分紅。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突破了時空限制,會員可以充分、便捷地反映意見建議,信美的經營信息可以第一時間向會員傳遞,制度和技術很好地解決了‘內部人控制’的擔憂。”信美相互負責人胡晗說。
開業后,信美聚焦的兩個主要方向是養老和健康需求。具體策略上,信美將根據用戶需求進行定制,讓每個人可以得到個性化的保障方案。信美產品精算負責人曾卓認為,“好的保險產品絕對不來自于條款設計,而是用戶需求,所以我們將據此進行產品共創。”
相互保險如何改變傳統保險公司的產品和流程?如何去中介化是相互保險落地最核心亦是業內最關注的話題。
從產品開發流程中了解到,目前的通行做法是開發出一款保險產品后,通過營銷員銷售給消費者。在前端與用戶見面的是銷售人員,而不是精算師。而在信美的共創模式中,精算師將直接到一線和用戶面對面,通過用戶訪談、調研了解需求后,有針對性地為用戶設計保障方案。
此外,信美采取了“樂高式”的產品模式,把保單模塊化,盡量避免復雜的、大塊頭的保單,將單個保險做簡單、做透明、責任清晰,讓用戶可以明明白白,并根據自己需求進行組合,避免花冤枉錢。“復雜了之后,會出現一些產品在保障功能上有交叉和重疊的現象,用戶明明不需要卻要多花錢。”曾卓說。
為適應這種變化,信美在組織架構上也相應進行了變革,目前,信美的精算師隊伍約有20人,比一般保險公司初創時多出不少。曾卓介紹說,目前信美將以發起會員單位為主要服務對象,模式成熟后,再探索向更多此前未能被保險覆蓋到的有同質化需求的特定群體提供定制化保障服務。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信美的人員構成,“初創保險公司開業時技術團隊往往在10人左右,但信美獨特的模式需要更多的技術人員支撐。”信美信息技術負責人陳當陽預計,未來信美的技術團隊還會繼續擴大,2017年計劃將增加到100余人。
陳當陽介紹說,信美的技術團隊還在嘗試將人工智能運用到產品設計和服務環節,機器人版的“阿信精算師”將很快上線。目標是利用三年左右時間,將其訓練成一名具有五六年工作經驗的精算師。這些新技術的運用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同時,也大大優化客戶體驗,從而讓信美的保險可以變得更加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