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農業部召開了全國農業產業化聯席會議。會議期間,強調出席聯席會議的八個部門都要結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分工,尤其是要加強對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新模式龍頭企業的扶持與引導。另外,也要求各個部門根據自身工作性質,總結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結構調整、推動產業脫貧的典型模式與經驗,推動農業產業化的創新發展。例如可以關注土地經營權入股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
在我國,農業既關系到國計民生,也有著極為廣泛的影響內涵,因此農業也是一個多部門協同管理的領域。這種官僚主義的存在,難免會出現“多龍治水”的局面,而此次召開聯席會議,就是要發揮各個部門的積極性,明晰部門責任,達到政策成效最大化的目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農業產業化有望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多個部門的共同關注、共同推動,勢必會給農業產業化鋪平發展道路。
農業產業化已經成為我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在發展模式上,農業產業化能夠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揮聯農帶農作用。總體來看,我國推進農業產業化,其初衷是幫助農民增收、優化農產品供給、提質增效,其主線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而政策上,農業產業化玩家們也要參照中辦、國辦發布的《關于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認識到我國正在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轉變發展模式,發揮引領與示范作用,促進農業產業化的健康發展與創新升級。
因此,對于廣大的農業產業化參與者來說,更是需要把握當下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契機,為我國農業大戰注入新的動能。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分析,當下我國農業產業化的市場規模已經急劇擴張,以安徽為例,當地的農產品加工產值已經將近萬億。
但是總體來看,我國各個地區的農業產業化發展狀況卻極不均衡。結合各地的發展狀況,我們認為,農業產業化既然是要提高供給質量,那么地方可以趁此機會打造品牌農業、特色農產品,摒棄傳統農業粗放的經營模式,可以扶持大型農業產業化企業的并購擴張,提高地方農業的產業集中度,而且這樣一來也能夠形成規模經濟,降低單位農產品的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