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畢業季。國家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大學畢業生總數將達795萬,增量和增幅均超往年。以北京和上海為代表的一線城市,戶口指標持續收緊。而自今年上半年以來,以武漢、成都、長沙和西安為代表的多個二線城市,則密集提出了一系列留住百萬大學生或者吸引百萬大學生就業創業的計劃。

針對多地出臺的“人才新政”,7月3日《央視財經評論》邀請到了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宏山、央視財經評論員劉戈,共同探討“人才新政”的新亮點,以及如何向縱深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二線城市為何會打起人才的“爭奪戰”?這些城市需要依靠什么來吸引人才?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楊宏山表示,“大學生爭奪戰”的背后有兩個重要因素。第一,部分二線城市之間競爭激烈。目前,國家的城市體系發展戰略有所轉型,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收緊了落戶門檻,這對于二線城市而言是一個改進城市品質的大好時機。同時,在人才爭奪的競爭中,人才本身在城市的定位中也是分層次的:對于高端人才,城市提供的政策優惠的含金量會更高。第二個方面,國家的城市發展戰略正在經歷轉型,而這些二線城市紛紛搶奪人才、提高城市品質,這實際上是在對接國家新的戰略,使得國家轉型的政策能夠更好地落地。
央視財經評論員劉戈指出,現在積極參與到“人才爭奪戰”中的這些城市,像成都、西安、武漢、長沙等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當地大學非常多。比如,武漢的在校人數是全國第一,大學的數量是全國第二。同時,這些城市的生活成本相對沿海城市而言較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它們具有一個成本和收益的洼地。但是,這些城市在人才方面更多的是“輸出”,學生在這里念了四年書,畢業卻都去了北上廣和沿海城市。所以,這些城市想通過更多的辦法,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和前景,把來這里念書的學生留下來,這些對于中部大型城市的發展前景來說,是具有非常大的意義的。
此外,楊宏山教授補充道, 985、211等高校的學生普遍具有較高的素質,這些畢業生進入社會后能夠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這對于二線城市而言實際上是留住了一個人才,是對產業發展的貢獻,實際上也是對城市的房地產發展的貢獻。
據調查,大學生對于工作首選的去處,選擇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人數占43%,而選擇二線省會城市和三線城市的人數比例,差別并不大,分別是32%和24%。該如何看待這個比例?
楊宏山教授認為,這些比例能夠反映出今天大學生的真實心態,在某種意義上說,也能夠表現出不同城市各自的就業機會與發展潛力的差異性。實際上,相比二線城市,一線城市不僅擁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多,它的就業和未來發展的潛力也更大,公共服務的完備程度也比較高。同時,隨著二線城市快速的崛起,二線城市在公共服務等方面和一線城市之間的差距在日漸縮小。
財經評論員劉戈表示,對于真正優秀的大學生來說,相比戶口,他們更看重的是機會。現在仍有許多大學生選擇去北上廣這樣的一線城市,是因為這些城市在他們的印象中是機會最多的,有沒有戶口并不重要。而對于成本洼地的二線城市而言,它們能不能夠創造更多的機會,能不能讓優秀的大學生覺得來到這個地方和去北上廣深有同樣發展的可能性,這些才是能否吸引人才的關鍵。
對于“怎樣把在一線城市讀書的同學吸引到二線城市”,劉戈認為,最關鍵還就是看城市能夠提供什么樣的機會。在以前,許多企業,包括一些跨國公司,都把他們的總部或者重要的生產基地安排在沿海城市,或者是一線城市。但是現在這些成本并不劃算了,于是一些大公司開始把他們的基地、科研基地、生產基地紛紛搬向中部,包括武漢、成都、重慶,這對于二線城市來說,不僅能夠吸引更多的項目,同時也能擁有更多、更寬松、更加積極的一種創新創業的氛圍。這樣一來,這些二線城市就可能會吸引到這些,比如說在北京或上海念書的學生。

最后,楊宏山教授總結說,二線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取決于三個要素,第一個要素是就業機會,尤其是高端的就業機會。第二個要素是發展潛力,實際上這種發展潛力是與產業結構的升級相關的。第三個因素是城市,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宜居的環境,它是由公共財政提供支撐所打造的一個優質的公共服務體系,這種優質的公共服務體系,不僅包括基礎教育、高等教育,也包括道路交通、園林綠化等等這些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