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范圍來看,基于不同的市場基礎、投資者結構、發展階段,證券交易所一線監管被演繹出豐富的樣態,而其“根”都是自律監管。在市場的“土壤”、“溫度”等因素大致相當的亞太地區新興市場,一線監管的基本目標、邏輯和實踐,更顯示出較高的趨同性。用一句話概括,新興市場需要更強有力的一線監管。
新興市場一線監管更具主動性干預性
自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以來,內地資本市場監管格局出現了新的變化。在中國證監會深入推進依法、從嚴、全面監管的背景下,證券交易所的一線監管職責得到重點強化。以異常交易監管為例,2016年度滬深交易所共發出書面和口頭警示7千余次,2017年以來已發出4千多次。隨著交易所在維護市場秩序、凈化市場生態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市場對于交易所一線監管的關注度和響應度也與日俱增。而從此次國際研討會反映出的信息看,強化市場監管是各國交易所共同的認識。
首先,從對一線監管職責的自我認同和市場認同來看,參會交易所代表普遍認為,對證券市場實施一線監管,既是交易所的天然職責、法定職責,也是自身競爭力的直接體現。即便是較早完成公司化進程的納斯達克等成熟市場的證券交易所,也從未放棄這一監管職責。
其次,從一線監管介入的方式和程度來看,新興市場證券交易所的一線監管呈現出更明顯的主動性、及時性和干預性。例如,臺灣交易所、韓國交易所都集中投入大量資源用于組織實施證券交易實時監控,通過發出警示、實施調查和要求會員拒絕接受客戶委托等措施,及時識別和制止異常交易行為,防止其不利影響進一步擴大。
對于新興市場普遍存在的“概念股”炒作等現象,臺灣、韓國、新加坡等交易所均采取了多維度綜合施策的應對模式。交易所除了監控市場參與主體的交易行為,也十分注重對證券交易價格異常波動的識別、警示和處置,并將二者有機結合在一起。
“看穿式”監管成各交易所監管利器
參會交易所代表認為,新興市場實施強有力的事中干預式監管,必然希望能實時掌握市場參與者的真實活動,“看穿式”監管即成為交易所一線監管當中的“高端配置”。它意味著交易所能在第一時間鎖定實施異常交易行為的投資者,及時采取警示和干預措施,從而極大地提升監管效率和效能。為了實現這一效果,許多交易所在做出不同程度的努力和嘗試。
根據參會交易所代表的經驗,新興市場交易所在一線監管中狠下工夫,還要充分發揮會員的協同監管作用。會員不但要主動監測、識別客戶的異常交易行為,及時向交易所報告,還應當根據交易所的通知或要求,對客戶可疑交易行為進行核查,并拒絕客戶明顯異常或者違法違規的交易委托。比如香港采取金字塔形式的一級托管制,交易所主要直接監督會員;日本法律要求證券公司需要承擔“守門人”責任,履行交易監察的職責,包括拒絕涉嫌市場操縱的交易,證券公司必須具備交易監察系統,不能接受涉嫌市場操縱的訂單等。
監管部門人士表示,新興市場證券交易所的實踐,將為內地交易所不斷深化一線監管提供很大裨益。其中最具共性的一點,是立足個人投資者為主的市場結構,更加注重保障交易公平。實踐證明,交易所市場不能成為由散戶埋單的市場,散戶投資者需要更高水平的保護。境內交易所在借鑒境外經驗做法的同時,應當始終立足自身市場的實際情況,在遵循交易所監管市場一般規律的基礎上,探索契合市場基礎和參與者行為特點的監管模式,切實維護公開、公平、公正的證券交易環境,保護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