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缺乏領漲板塊帶動,市場上行動能明顯減緩,波動率也有所降低。在此背景之下,市場熱點的頻繁切換是市場近期最顯著的特點。分析人士表示,這一現象與資金這只“看不見的手”的背后推動密不可分。一方面是因前期獲利資金變現,另一方面也與資金在板塊間流動加快有關。據統計,上周28個申萬一級行業中在統計區間內有19個行業出現上漲,但通過觀察,不難發現資金雖對熱點多有追逐,且當天均有所收益,但其持續性已較此前趨于弱化,市場觀望情緒上升明顯。
分析人士表示,從上周的實際交易情況來看,前三個交易日,市場的看多意愿仍然較強,但后兩個交易日市場謹慎情緒已開始上升,盤面也出現了回調。而從上周盤面沖高回落的走勢來看,其后續走向值得觀察。但中金公司指出,從基本面的角度判斷,當下經濟整體穩健,在增長好于預期、流動性環境有所改善的情況下,對下半年的走勢不用過分悲觀。雖然短期市場會有一定波動,但市場中長期的整體趨勢仍然穩定向上。
資金進出頻繁
周五,上證綜沖高回落,雖至尾盤有所回升,但力度仍然偏弱,最終也仍未能“收紅”。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上證綜指上周出現下跌,但深證成指的回升之勢卻依然延續,“滬弱深強”的格局至此也愈發明顯。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風格切換的背后,資金已完成“挪騰”。隨著前期領漲的權重板塊逐漸歸于“沉寂”,當前市場在3400點關口前尚未形成一致,因此,資金在熱點的不斷輪換中進出也相當頻繁。
總的來看,上周兩市成交量為2.99萬億元較前一周的2.96萬億元仍出現了微幅放大,說明場外資金介入市場的意愿并未減弱,信心仍然較強。但從兩市各自的成交量來看,深市成交量仍然延續升勢,但滬市卻出現回落。成交量的這“一升一降”一方面從一個側面體現出了資金當前更加“鐘情”深市,另一方面從成交量放大的情況也說明了資金進出的頻繁。這一情況與上周的實際交易情況是較為一致的。
從兩市主力資金的流向來看,上周主力資金全周均呈現凈流出態勢。截至上周五,兩市主力資金已連續也已連續第九個交易日出現凈流出。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上周四兩市309.94億元的主力凈流出額,兩市的凈流出額到周五已降至277.18億元。表明了資金對后市的預期已出現一定的回升。而尾盤主力資金凈流出金額由周四時66.77億元銳減至1.82億元的這一情況,則更說明資金對后市預期并不悲觀。
細化來看,資金對當前市場的悲觀情緒其實并不算濃厚。據數據顯示,周五開盤,無論是滬深300、中小板還是創業板資金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凈流出。但至尾盤,兩市資金凈流入態勢均已得到好轉,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了資金對市場仍然具有較強信心,這也是周五尾盤盤面出現企穩回升主要原因。通過對兩市尾盤資金的流向來看,無論是創業板還是中小板,資金當前已對高成長的中小市值板塊表現出了更大“興趣”,尾盤這兩個板面資金也均呈現出了凈流入態勢。而在滬深300方面,資金卻依然出現凈流出,顯示資金對權重板塊的介入意愿仍持續降溫。通過對資金流向的觀察,兩市資金總體以及尾盤凈流出雙雙出現的下降令人欣慰,這也表明資金對后市的態度已有所好轉。而從資金在板塊間的博弈有所加劇來看,后市“滬弱深強”的格局或仍將延續。
眾所周知,觀察資金這一只市場背后“看不見的手”對考察盤面的變化具有重要意義。分析人士表示,從周五尾盤流入的資金來看,其明顯對中小板和創業板更為“青睞”,而滬市和深市在成交量的“一降一升”的變化或也與資金在板塊間的進出有關。因而,“滬弱深強”這一新的市場風格也已現“雛形”。
結構性行情顯現
上周,多數行業板塊“飄紅”。通過觀察,資金當前已不再集中流向某個板塊,更多的是向優質板塊中的龍頭標的進行“挪騰”,有加倉中小創的趨勢。從盤面來看,結構性行情中的“熱點輪動”格局正逐漸清晰。
從資金在行業方面的流入情況上看,上周,28個申萬一級行業中,僅有房地產行業實現凈流入,其流入金額為7.83億元。其余27個板塊均不同程度地呈現出資金凈流出態勢。但從單日的情況來看,每日情況也均有所差異。一方面顯示前期資金獲利較為集中的板塊變現意愿加強,謹慎情緒有所上升。另一方面也表現出資金在板塊間切換較為迅速。
而從行業漲跌方面的情況上看,28個申萬一級行業中至收盤時有19個板塊實現上漲,其中計算機、電子和休閑服務三個行業漲幅均超過2%。下跌的板塊有9個,跌幅居前的有非銀金融、鋼鐵、采掘。一方面,反映出當前市場令人“眼花繚亂”的熱點切換速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當前結構性的行情中行業在漲幅方面仍缺乏持續性。
國信證券表示,行情發酵到現在雖有部分板塊已經積累較大漲幅,但仍有很多優質企業存在補漲需求,況且前期強勢板塊的上漲未必完全反映企業未來的發展空間。此外,前期市場雖對流動性方面有一定擔憂,如外匯占款下降、金融杠桿率有限的因素,但商業銀行對央行負債資產的上升有助于穩定市場的基礎貨幣,在購房受限的情況下,市場整體流動性情況不會明顯制約資本市場的表現。短期維持結構活躍、震蕩回升的判斷,耐心持股為主。
從資金凈流入居前行業以及最受資金“青睞”的個股來看,此前并未進入視野的房地產行業似乎已開始被資金明顯看好。其實,從私募二季度重倉股來看,眾多私募機構對房地產行業早已埋伏。川財證券指出,當前房地產行業的估值仍然較低,具有較高安全邊際,其配置價值已開始凸顯。
分析人士指出,當前行情的主要邏輯就是價值修復,而非經濟周期復蘇的全面性機會,因此投資者當前仍應聚焦在結構性機會的把握方面。海通證券表示,通過觀察過去5年最后三四個月的行情,結構往往突變。前三季凈值排名后1/4的基金通過年底逆襲進入前3/4的比例達26%。而過往年底也頻現幺蛾子,如2012年的銀行,2013年的自貿區,2014年的一帶一路和券商,2015年的券商和地產,2016年的建筑。而具有低漲幅、低配置、政策或事件催化這三個特征的行業往往最有可能在第四季度異軍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