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定向降準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為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提供正向激勵,從而助力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因此,定向降準本身并未傳遞所謂的“放水信號”。
不久前,中國人民銀行決定將當前定向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簡稱“定向降準”)政策拓展至統一對普惠金融領域貸款達到一定標準的金融機構實施。對此,有市場觀點認為這一舉動意味著中國貨幣政策開始轉向“寬松放水”。然而,在大多數業內人士看來,此次定向降準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為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提供正向激勵,從而助力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因此,定向降準本身并未傳遞所謂的“放水信號”。
貨幣釋放相對有限
貨幣政策是否轉向寬松?既要看政策本身的內容,又要看實際釋放的貨幣數量。
根據央行最新政策,凡前一年普惠金融領域的貸款余額或增量占比達到1.5%的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可下調0.5個百分點;前一年相關貸款余額或增量占比達到10%的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可下調1.5個百分點。其中,普惠金融領域包括單戶授信小于500萬元的小微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經營性貸款、農戶生產經營貸款、助學貸款等。
對于“此次定向降準將會帶來近萬億元貨幣放水”的觀點,多數機構并不認可。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姜超指出,定向降準一直都存在,這次雖然改變了一些標準,但標準并未大幅下降,其可以釋放的流動性有限,因而絕非“大水漫灌”。國金證券則認為,本次定向降準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為了釋放流動性,而是為了更加優化信貸結構,激勵商業銀行增加普惠金融貸款。具體來看,盡管定向降準可能增加流動性供給,但央行仍可通過其他渠道回收貨幣以保持流動性總體穩定。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認為,“從某種意義來說,定向降準的公布意味著在不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短期內全面降準將不會出現。”董希淼說,此次定向降準是一種結構性的流動性調節,并不意味著中國貨幣政策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