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的專業性、敏銳度越來越高
古墓盜掘犯罪背后往往是家族式、集團式、職業式作案,由于利潤極大,此案中就有嫌犯曾因盜墓被判刑10年,出獄后居然又重操舊業。此外,盜墓者的專業性、敏銳度也越來越高,有人專門研究全國重要古墓葬分布,密切關注考古界動態,時常出現“考古隊前腳勘探結束,盜墓者后腳就趕到”現象。
被追回的漢代黑陶俑
“反偵查”上下層互不知道姓名
同時,盜墓者的“反偵查”意識極強,上下層之間大多單線聯系,互不知道彼此姓名,多以綽號相稱,且時常變換手機號碼,作案時,看到外地的車牌號都會很警覺。另外,為避免留下犯罪證據,盜墓者買賣都使用現金交易。
從苦力到販賣 盜墓者分工縝密
由此可見,盜墓其實是專業而嚴密的行動,甚至還衍生出“行業結構圖”,位于最底層的被稱為“苦力”,就是親身下到墓中盜掘的直接行為人,而他們的獲利也最低;其次是“腿子”,屬文物盜掘的“項目經理”,由他來編組人員盜墓;再往上則是更高級別的盜墓組織者或文物商販“支鍋”,最后,這些盜出的文物流向高價收購文物者“掌眼”手中。
陜西省淳化縣公安局在發布會現場展示被追回的文物
皇陵太大警難守引無人機巡查
陜西是文物大省,盜墓發生頻率較高,淳化縣公安指出,以皇陵為例,開車巡視一圈就要數小時,盜墓者往往利用時間差下手,甚至破壞監控設備。業內人士建議,可引進無人機巡查等科技手段,同時,也要擴大打擊下游非法文物買賣,從交易端切斷源頭。
每10座墓穴就有8座遭過劫掠
2016年中國國家文物局通報了103起墓葬被盜和文物失竊案件。專家認為,未被發現的案件更多,中國每10座墓穴就有8座遭過劫掠。帝王文化遺產豐富的河南、陜西和山西尤其嚴重。“河南幾乎被挖空了”寫過多本盜墓題材的暢銷書的倪方六說。
國家文物局和公安部委托全國文物犯罪信息中心成立“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布平臺”
遏止文物被盜陸創平臺搜資料
為遏止文物被盜,日前“中國被盜丟失文物信息發布平臺”上線,海內外公眾如果獲悉涉及被盜、遺失文物去向的有關線索,都可在平臺直接舉報,目前已在19省收集2230多件信息。
從網站上看到,主頁上展示著被盜文物的照片,明確顯示文物名稱、發布編號、文物類型、年代、尺寸、質量、工藝技法、被盜詳址、被盜日期、立案單位等多項信息。這個平臺上文物的信息會上傳到國際刑警組織被盜藝術品數據庫,加強國際執法合作和海外流失文物追查工作。
關注財經365(m.hand93.com),了解更多最新精選財經新聞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