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一年前,很多企業還在樂觀地預測了一下2017年的行情,但現在看,今年可謂貫穿全國、徹徹底底的一場寒冬。作為大件家電的代表,冰箱業遭遇的可能更為嚴重。有統計顯示,僅僅在2017年一年,冰箱品牌數量已經減少了50-70個。與此同時帶來的一個變化是,領軍品牌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品牌集中度越來越明顯。
冰箱業迎來最強寒冬
這恐怕是冰箱業最近幾年最為嚴重一次洗牌了。與年初相比,在2017年還沒有完全結束的時候,已經有多達50-70個品牌消失了。雖然這其中大部分是不知名的中小企業,但也有像四朵金花之一的新飛面臨被迫停產。
在經歷了一輪家電上游價格瘋漲之后,都是彩電業糟糕,但現在看冰箱業的境況比想象的更嚴重。近日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7-2022年中國冰箱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數據統計顯示,2016年全年中國家用電冰箱產量達到9238.3萬臺,累計增長4.6%,預計2017年家用電冰箱產量約為9583.2萬臺。
雖然同比略有增長,但市場卻呈現出寡頭競爭趨勢日益明顯,市場洗牌進程加速的態勢。這預示著在一年前還期待來年有好機會的中小企業,在這一輪淘汰賽中敗陣下來,徹底消失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種:
其一,上游價格上漲和消費動力不足。
這幾乎是擺在所有大件家電品類面前的共性問題,但正是因為上游無休止的漲價,大品牌尚能通過規模拿到相對可以接受的價格,但中小品牌就弱勢了,在賣方占主導的市場中,它們只能接受高昂的價格,成本上漲的壓力可想而知。
而經歷了幾輪的強普及,冰箱在全國的普及率已經很高,在智能化方面又進展緩慢,讓冰箱業處在“換不換都一樣”的尷尬,帶來的增量有限,難以吸引消費者更多關注。行業無亮點,損失了很多客戶。
其二,對品牌的追求更為明顯。
在線上電商強刺激下,很多品牌在重要節假日期間,都會搞起深度促銷。特別是大品牌,利用各種渠道,除了電商平臺的深度合作,也在微博、頭條、微信圈等多個領域展開宣傳,進一步擠壓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間。
而消費者利用較少的錢,也可以買到大牌冰箱,寧可買“鳳尾”也不想購“雞頭”的現象,變得越來越明顯。
調整后有望穩定幾年
中小品牌的壓力很大,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冰箱行業TOP3品牌額份額達到54.4%,上漲6.1個百分點,TOP5品牌額份額達到73.3%,上漲8個點,TOP10品牌額份額達到90.0%,上漲3.7%。
也就是說包括海爾、西門子、美的等在內的冰箱巨頭們,正在利用“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消費不振”的機會,對行業進行一場強洗牌。結果如上文所述,僅僅在2017年一年,冰箱品牌數量已經減少了50-70個。這么多品牌在一年內消失,不可謂不殘酷。雖然有自身規模太小,抵抗不住兩邊壓力之顧,但更有巨頭借機強洗盤帶動行業升級的原因。
經歷此役,冰箱業有望脫胎換骨,迎來新一輪的增長,產業結構順利完成升級,產品高端化趨勢將更加明顯,一批新技術新概念將浮出水平,成為市場新的營銷方向。
當然,不能回避的是,從目前態勢上看,供給側改革以及環保限產等政策因素,鋼鐵、化工原材料等白電原材料的供給仍相對緊張,大宗原材料成本仍將維持高位甚至可能上漲,原材料成本壓力仍舊巨大。另外,房地產的政策已經出現,在未來五年內調控將繼續。這對冰箱業來說,都是看得見的壓力,但樂觀角度講,情形應該比今年要好一點,至少大家已經慢慢習慣了這種節奏,任何一點改變都會給它們帶來驚喜。
而品牌方面,進一步集中的趨勢會更加明顯。海爾牽頭的巨頭們主導的產品升級,會持續對其他品牌施壓,蠶食其他品牌的市場份額,“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會更加明顯。
不過作為中小品牌,雖然困難但也不見得坐以待斃,可以利用渠道整合的機會,捆綁一些大渠道,通過一些特色營銷給自己找一條活路,比如避開與大牌對著干,在電商促銷日、大牌品牌日等“炮火最激烈”的節點選擇休養生息,在它們空隙之時,聯合電商或實體店搞一些“宣講式概念營銷”,做到細處才能獲得生存機會。可以樂見的是,扛過這一段,大家都會有喘氣的機會,畢竟大牌之間競爭也激烈,也希望早點結束這種只賺銷量不賺錢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