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下半場,驅動移動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人口紅利結束,基本上很難再有增長。而且,互聯網用戶月使用時長、日使用時長都進入了停滯甚至波動下滑。
整個互聯網行業都陷入了用戶增長與流量瓶頸的焦慮。
1. 用戶紅利消失:互聯網用戶規模及增長率
根據CNNIC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72億,普及率達到55.8%,2017年全年共計新增網民4074萬人,增長率為5.6%。
而在2017年1月發布的第39《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6年12月,2016年全年共計新增網民4299萬人,增長率為6.2%。
這也意味著,驅動中國互聯網發展的人口紅利開始逐漸消失,互聯網企業在用戶增量的運營方面將經受極大的挑戰。2011年到2017年,手機網民增長率由17.43%縮小為8.2%,幾乎所有互聯網公司都感受到了流量的壓力,不管是視頻、電商、游戲、工具,還是直播、社交、新聞,流量都在下降。
2. 行業進入“國民總時間”爭奪,跨界競爭無處不在
羅振宇曾提到,中國人最為平等的不是金錢而是時間,每個人扣除每天的上班時間和休息時間,真正的空閑時間只有4個小時左右。根據CNNIC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網民平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7小時。
這4個小時就成了互聯網企業爭奪的焦點,為了爭得用戶更多的使用時間,跨界競爭與顛覆式創新成了一個非常流行的現象,從零售到金融,從出行到外賣,到處都有互聯網企業跨界競爭的身影。
3. 存量市場競爭中,互聯網公司擦槍走火不斷,廝殺頻繁
在下半場,互聯網行業有增量市場進入存量市場,所有的企業都需要在存量市場里精耕細作,且不斷爭搶拼殺。如此,互聯網公司之間的擦槍走火就不可避免,相互之間的競爭廝殺頻繁不斷。
無論是滴滴從出行領域開始向外賣領域延伸,還是美團從外賣向出行進軍,抑或是拼多多、趣頭條向低線市場滲透,或者是TABJS等互聯網巨頭不間斷地投資、并購、布局,都是互聯網企業在不斷的延伸自身業務與市場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