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5月5日10時15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2018年股東大會在巴菲特位于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老家舉行。除巴菲特每年一封的“致股東信”之外,這是伯克希爾投資者及巴菲特粉絲們一年中唯一一次能夠聆聽其投資見解和股市預測的機會。
今年,大會參與者照例享有開放提問機會。一張桌子、兩只話筒、兩位白頭發老人(88歲的伯克希爾董事長巴菲特和94歲的副董事長芒格),與現場來自全球的數萬名與會者進行了長達6個小時的互動。
話題的邊界無限大,美國醫保、加密貨幣、微信支付、蘋果、IBM都有所涉及。
唯一延伸到場外并上演后續劇情的,當屬與馬斯克的“護城河”之爭。
在特斯拉今年一季報的電話會上,馬斯克曾表示“‘護城河’這一概念非常古板,根本站不住腳”。
“護城河”曾被巴菲特在多個場合提出,對于企業,護城河就是其可持續的競爭優勢。這個優勢賦予了企業極大甚至是永久的持續運作能力,而且應該不斷加深、加寬。
馬斯克的理念就是說科技的力量可以幫助競爭者跨越河道,攻陷城池,所以技術創新才是保持企業強大地位的根本。
本次股東大會的一位參會者就引用這句話像巴菲特提問:“沃倫,好像整個世界都在發生改變,你覺得埃隆·馬斯克這一點說得對嗎?”
巴菲特則表示技術不能把所有業務全都攫取走,技術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它可能是一些年輕小孩的夢想。
根據《巴菲特的護城河》一書,企業護城河由四部分組成:
1、無形資產
無形資產,包括商標權、專利權和法定許可權。
比如品牌認可度。
巴菲特經常拿喜詩糖果舉例。在加州,十幾歲的小男孩要送女朋友禮物,如果送一盒喜詩就會得到一個吻,但如果送其他便宜的糖果就懸了。
伯克希爾在1972年收購了這家糖果公司,看中的正是它的品牌價值。“我們投資的這些產品,是想在你把產品送出去時對方都親你一口,而不是打你一個耳光,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2、轉換成本
“客戶從公司A產品轉向B公司產品省下的錢,低于進行轉換發生的花費,它們的差額就是轉換成本。”
轉換成本的最大收益者就是企業的開戶銀行。其他從轉換成本中受益的行業還包括:軟件業中的企業數據庫、財務軟件,金融服務業中的資產管理公司,醫療衛生領域的實驗室設備生產企業等。
3、網絡效應
“如果產品或服務的價值隨客戶人數的增加而增加,那么,企業就可以受益于網絡效應。”
網絡效應的本質就是規模和價值的正循環,而且價值的提升速度要大于規模的增速。其基本模式就是規模越大,價值越高。
微信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我們依賴它是因為別人都在用它,我們不用就無法與人聯系,也無法構建維護自己的社交網絡,所以結果就是用得人越來越多,我們也越來越離不開它。
4、成本優勢
在價格決定客戶采購決策的行業里,成本優勢至關重要。它來自四個方面:低成本的流程優勢、更優越的地理位置、與眾不同的資源和相對較大的市場規模。
在股東大會上,巴菲特表示,當前的創新速度確實很快,令更多企業抵擋不住競爭,卻不代表現在可以完全否定“護城河”理論。他承認某些行業的“護城河”在近幾年正被更快地摧毀,但相信企業會繼續想方設法保持自己的競爭優勢。比如成為一個低成本的生產商。
他舉例稱科技并沒有把伯克希爾旗下保險商Geico的競爭對手成本真正降下來太多,導致Geico鞏固了自己的護城河。
隨后他再次提到喜詩糖果,調侃道“馬斯克可能在某些領域有所顛覆,但我不認為他會在糖果領域成為我們的對手,在糖果業,我們是老大。”
而向來心直口快的馬斯克在當天即發推特表示要成立一家糖果公司,并后接一條“我非常非常認真”。
實際上,在馬斯克與巴菲特的“互懟”中,我們看到是兩代企業家觀念的沖突,無非是前者高度崇尚科技的力量,后者持保守態度。
這樣的對抗有點像王健林與馬云之間的“1億”賭約。在2012年的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王健林放出豪言,到2020年,如果電商在整個大零售商的份額中占到50%,他給馬云1個億,如果占不到,馬云給他1個億。
表面上爭得是實體零售和電商的主體地位,實際是兩代零售巨頭的觀念不同,一個自信于實體經濟的地位,一個堅信互聯網帶來的變革。
不過隨著O2O模式的興起,電商與實體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倒是馬斯克想要“懟贏”巴菲特,根本用不著建一家糖果公司,只要特斯拉能停止燒錢、取代傳統汽車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