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18大促前,看到一條朋友圈信息,一個美女說自己春節提取的200元現金,至今一分未動,好不容易想花出去,結果消費的時候對方表示最好現金或者支付寶。
如今,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戰爭已經上了華爾街日報。因為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金服在2018年一季度公布了罕見的季度虧損。而華爾街日報認為,螞蟻金服的季度虧損與高額補貼支付寶線下支付有關。
要知道,春節期間,支付寶的補貼非常瘋狂,第一單補貼高達十元以上。
如今,微信支付也跟進了消費補貼,在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都提供微量消費補貼的情況下,支付寶并未依靠補貼在線下獲得統治地位。
為何阿里和騰訊兩大巨頭要決戰支付領域?在高額補貼不生效的情況下,支付寶如何才能在線下戰勝微信呢?
一、為什么有支付之爭?
螞蟻金服如今的估值已經高達1500億美元的,螞蟻金服的業務幾乎涉及到所有金融業務,而螞蟻金服一切業務的基礎是支付。
我們回顧金融行業的起始,銀行的雛形最早出現在意大利,起因是商人交易需要支付,支付過程中會有時間延遲,進而產生沉淀資金,于是銀行出現。
而銀行的沉淀產生信用,進而可以發行銀行券,還可以進行貸款,這就有了利息,進而產生出其他金融業務。可以說,支付是金融業務的基礎。
螞蟻金服能夠有今天1500億美元的估值,它就是從支付手段支付寶發展起來的。
而騰訊涉足支付領域,也是想制造一個互聯網金融的巨頭,這就與阿里的螞蟻金服迎頭相撞。
螞蟻金服起步是因為阿里的核心業務是電商,購物需求自然產生支付要求。
騰訊的核心業務是社交與娛樂,涉足金融并沒有剛需的切入點,而騰訊很容易的用紅包把微信與支付聯系起來,經過幾年的努力,把微信用戶都綁定了銀行卡,順理成章的做起來支付。
阿里與騰訊的支付之爭就開始了。
二、為何微信支付能夠咄咄逼人
比歷史,支付寶比微信支付早起步了10年,2004年上線的支付寶目前擁有逾5.2億活躍用戶。
但是微信支付依靠微信的裝機量咄咄逼人。騰訊自己的數據是微信在3月份的月活躍用戶量超過了10億。
2015年,支付寶處理了業內74%的交易量。研究公司易觀國際(Analysys)的數據顯示,到2017年底,該公司的市場份額縮小至54%,與此同時,微信支付的市場份額超過39%。
騰訊稱,微信支付月度用戶超過了6億,因此它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移動支付服務提供商。
相比支付寶,微信支付的優勢在于用戶的普及型。支付寶最早是從電商支付的需求發展起來的。而在2004年的時候,能夠使用電商購物需要你有一臺個人電腦,需要你接入互聯網,并且有一定的電腦使用知識。這是有門檻的。
而在微信支付發展起來的時候,智能手機幾乎人人都有,微信像號碼一樣普及,這意味著微信支付的普及程度可以大大下潛。不會使用電腦的小商販們也能很輕松的使用微信支付。
支付寶統治線上支付,而微信在線下支付具有優勢。微信支付的擴張讓支付寶感受到威脅,開始強力補貼。
支付寶的強力補貼雖然普及了支付寶的安裝,但是在實際使用的時候,因為微信是一直在后臺開啟的(社交通訊的剛需),微信支付掃碼比打開支付寶掃碼更快捷,所以人們還是傾向于微信支付,只有支付寶補貼明顯高于微信的時候才會選擇支付寶。
三、支付寶如何才能戰勝微信支付
目前,支付寶和微信都主要通過二維碼掃碼支付,兩者在交易時候的便捷程度幾乎相同。都是掃碼,密碼或者指紋識別支付。
從補貼方面看,支付寶短期內可以用強力補貼改變人們的習慣,但是這種高額補貼對利潤影響巨大,很難持久。而要讓人們使用支付寶需要的不是補貼,而是便捷。
微信支付只是比支付寶支付少了一步打開APP,而支付寶完全可以改變一下模式,讓自己占據便捷性的優勢。
支付寶需要再制作一個“一鍵支付”的APP,并且給它設置快捷鍵啟動(譬如,雙擊指紋密碼,三擊屏幕),啟動后就調用攝像頭直接掃碼,然后指紋(密碼)認證從支付寶扣除。
你的啟動比微信支付更快,用戶出于便捷,也就愿意使用了。
支付寶可以做一次版本更新增加這個“一鍵支付”APP,同時配合一輪高額補貼形成習慣。
只要一個月左右,用戶習慣了更便捷的支付寶支付,微信支付自然就被放棄了。
類似的思路還可以做“一鍵收款”,快捷鍵調出二維碼,掃碼然后指紋(密碼)認證轉帳。
也許一個小小的改進,會比幾十億的補貼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