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來中國經濟的騰飛,帶動城市私人汽車和公交系統飛速發展,曾經主導國人出行的自行車也一度被打入冷宮。拿北京來說,2014年騎自行車上班的人數比例已從1980年的60%大幅下降至12%。
不過,作為解決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利器,共享單車再次成功點燃了人們對自行車的熱情。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BISWorld的數據,2017年中國自行車業營收達110億美元,雇用人數更達15萬人。共享單車的井噴式增長起到了巨大的拉動作用。據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18年國內共享單車用戶規模將達2.98億人,市場規模將超170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創業者和資本紛紛入局共享單車。據統計,2016年到2017年間,我國總共成立了41家共享單車公司,其中ofo、摩拜單車和永安行三家燒掉了213億元,其余38家加在一起燒掉的錢有16.2億元,只有前三甲的零頭。
共享單車企業的燒錢大戰也告一段落,快速擴張和沒有成熟盈利模式讓很多企業無錢可燒,共享單車進入洗牌期和淘汰期。
共享單車開始退燒了。
2017年6月,悟空單車成首家倒閉的共享單車公司;7月,町町單車傳出跑路,車還在,老板和用戶的押金不見了;今年2月,1號單車宣布停運;3月,小鳴單車宣布破產;如今摩拜賣身美團,被傳資金鏈緊張的ofo也很難獨善其身。
曾經“百家爭鳴”,如今死傷無數的共享單車APP們
與共享單車企業名譽緊緊相連的,是位于天津的一個叫做王慶坨的小鎮。
王慶坨,位于天津武清區,號稱“中國自行車第一鎮”,有近600家自行車企業聚集在這個小鎮。這里70%以上的勞動力從事與自行車相關行業。
王慶坨鎮的自行車產業起步于1994年,單車以量大、價格低廉而著稱。2010年,全鎮自行車產量1100萬輛,出口200萬輛;電動自行車生產120萬輛,實現銷售收入34.8億元。其自行車年產銷量,占據全國產銷量八分之一。這樣的成績與7年后的共享單車訂單相比卻黯然失色。
(圖片來源:AI財經社)
共享單車這股熱潮帶來的訂單動輒數萬。有報道這樣形容共享單車風潮中的王慶坨,“一夜之間,遍地都是錢。”
整個王慶坨鎮就像打了雞血,工人的工資也是普遍翻了兩成。一位自行車工廠的保安師傅用一組數據形容當時王慶坨小鎮熱鬧的場面:90%的工廠都在做共享單車,每天的出貨量達一萬多輛。時任天津市王慶坨自行車商會秘書長菅順啟將共享單車的到來,稱為“入行18年來的最大機會”,并且相比原來“1000輛”的訂單,共享單車平臺動輒就給出“幾萬輛”的承諾,訂單量是“爆炸性的”。
但是好景不長,隨著地方監管政策的收緊,各地對共享單車進行減量調控,去年9月,包括北京在內的十余個城市出臺“禁投令”,為共享單車過量投放按下了暫停鍵。以北京為例,目前,北京市共享單車總量上限確定為191萬輛,企業報廢一批單車后,才能置換新車。
單車企業遭殃了,供應商更難受。
一方面部分廠商出貨后,許多企業遲遲等不到結款;另一方面共享單車訂單的驟降對小鎮來說意味著毀滅,因此倒閉的廠商比比皆是。
今年3月,中央環保監督小組的治污政策以及天津各級政府實施“散亂污”企業整治取締的舉措,又給了王慶坨鎮的自行車生產企業、零配件廠商、小作坊沉重一擊。
一個現實情況是,共享單車的海量訂單雖然讓王慶坨鎮的自行車廠商來了一次集體狂歡,但也使王慶坨喪失了一次寶貴的產業轉型機會。由于爭搶訂單,單車生產價格被一再擠壓,500元、400元、300元,各廠商為了獲得利潤,單車質量下滑成為常態,產品形態不可避免地向低端化發展。
王慶坨小鎮的廠商還面臨一個尷尬的處境。一些自行車廠商為了爭搶穩定、數量巨大的共享單車訂單,主動拋棄了其他訂單,但在這一波共享單車訂單潮退去后,已經流失的客戶和訂單很難再挽回了。
王慶坨鎮上已經停產的自行車公司(圖片來源:AI財經社)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袁鋼明認為,雖然如今由于市場、政策原因,王慶坨鎮的自行車產業面臨困境。但是中國的自行車需求仍在,小鎮的自行車產業作為特色產業仍然有生存的空間。“小工廠集群的模式也有它市場反應快、容易調整的優點。”
論如何,在一場共享單車狂歡過后,王慶坨鎮的人們還要思考,如何避免同質化競爭,找到自己的特色和細分市場,才是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