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m.hand93.com)5月11日訊:
財經365視界-教育為何要“雞娃模式”?
王牧笛:今天的《財經郎眼》,我們從最近熱播的一部電視劇《小舍得》說起。兩個家庭、兩個媽媽,道出了兩種教育模式。一個叫雞娃模式,一個叫做佛系教育。雞娃,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北京海淀區,被稱為是教育的“青藏高原”,海淀黃莊被譽為“宇宙補習中心”。三位的主張和具體實踐當中,會偏向于雞娃,還是偏向于佛系?
郎咸平:我覺得這個要看家庭,我自己就比較佛系,但是我那個司機小林就比較雞娃。他女兒成績非常好,他本來說無所謂,佛系一點,念個華師大,出來教個英文就好。我說你這誤了她,這么杰出的孩子。最后他們想明白了,非常雞血的告訴女孩念念念,最后考上北大法律系。我自己就不會了,北大很好,但是我不希望孩子上北大,最好就留在上海,念個二本,我無所謂的。因為對于小林而言,女兒如果說能夠北大法律畢業,改變他們整個家的未來。
張春蔚:我們家比較佛系,屬于學校老師最看不上的那種家長。很多事不主動,有些事還拖班級后腿,再加上自己對自己家的孩子還挺容忍。
王牧笛:你在那個家長群里面一定也不怎么說話,老師發布了什么命令,你也不馬上的應和。
張春蔚:屬于幾乎不發言,然后對教育部不斷的這個減負不斷地鼓掌。比如說最近不讓家長改學生的家庭作業,鼓掌、鼓掌、鼓掌,總算解放了。它的核心其實是教授說的一點——家長有沒有善后的能力。為什么我們希望孩子很厲害?希望讀書改變命運,不僅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家庭的命運。我覺得他的人生可以過得簡單一點,所以對他沒有那么苛刻。我的佛系是在于我對競爭的估計沒有那么復雜。
秦金華:我一直在看《小舍得》,每次我看到小子悠淚落滿面,被媽媽“雞”成那樣的時候,我的心很沉重,我是邊看邊流淚。從我個人作為媽媽來說,從來沒這樣“雞”過,但是我會引導、會激勵。我對我的兒子從小開始,他去上幼兒園,上哪個幼兒園都通過一種民主的討論。
當你去尊重他,把他當成一個生命的個體去尊重的時候,是可以激勵他的。佛系我也不太很贊成,畢竟孩子他就像一張白紙,家長要作為一種幫助者、支持者、引領者去幫助他。
王牧笛:《小舍得》的熱播讓很多跟教育、帶娃有關的暗語流行。學體育、學藝術的雞娃方式叫素雞;學應試教育課程的叫葷雞;成功的孩子叫牛蛙;扛不住家長打雞血的叫不耐雞;然后數學好的叫澳牛;能看英文原著的叫英牛;兩者兼備的叫英澳混合牛。這個問題來了,為什么要雞娃?
郎咸平:我最近收集了非常有趣的數據,從1999年到2019年,哪個大學創造出最多企業家、億萬富翁?第一名清華大學,191個人。第二名北大,169個人;第三名浙江大學,123個人;接著復旦、交大、人大。美國一樣的,3000萬美金資產以上的是哪個學校出來的,哈佛1906個;第二名我的母校,賓夕法尼亞大學832個;第三名哥倫比亞 578個;接著呢紐約大學、斯坦福大學、 MIT(麻省理工學院)。
他為什么創業這么成功、這么有錢?不是因為他會考試,而是這批人是一個很重要的圈子。這些人是各行各業的精英,他做什么事都比較容易成功。對雞血媽媽,我表示理解。為什么?數據就擺在這里,要進北大、清華0.075%,多難啊。
張春蔚:其實講這個邏輯的核心是什么?就是我要進入一個圈層,它給我帶來一個經濟的大效益。對于普通人而言讀書是改變命運。
你說蔣欣(扮演的角色)在這個過程當中是什么,孩子讀書好的話,能夠讓她在周圍人當中更有面子。她拼娃拼到最后是什么,是面子、是她的資產、她的未來。你像有些家庭,他不需要去跟別人拼娃呀。為什么會看到好多優秀的父母,其實并不那么計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優秀,他反而會希望孩子該有皆有不如該無皆無。你不要受那些桎梏、你不要那么痛苦,不要那么有壓力。看重的是他的通識教育。
王牧笛:雞娃也好、佛系也好,培養孩子我們現在講究人格的健全、心理的健康。從教育理念來講做怎么樣的一個比較和觀察?
秦金華:我覺得我們要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孩子的成長是有他的規律的。我覺得教育最重要就是尊重孩子他自己的生命節律。所以我們在教育上有一句話叫做“教育是農業”,教育需要有靜待花開的這樣一種理念。
我們要根據每個家庭、每個孩子的特點去關愛他。昨天我還看到一份材料,杜青云在2016年的時候高考很不錯,考到了北大的光華管理學院。他也屬于家長雞出來的,爸爸是個公務員、媽媽是一個初中老師,按照父親的考慮,光華管理學院肯定是一個非常高端的圈層,就讓他報了。但是這個孩子不喜歡、很痛苦。
更多資訊,關注財經365股票門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