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有著自己的運行法則,部分投資者熱衷跟風炒作主題而弱化絕對價值,尤其是大牛市,往往因為震撼級產業變革的推進而出現主題投資遍地開花、雞犬升天的景象。反過來說,一旦可炒作的主題屈指可數且成功率不高時,那便是震蕩市或者熊市無疑。因此,當看不到震撼級的投資主題出現時,便不要奢談下一輪牛市。
近一個月,很多股票創下自上證綜指2638點以來的新低,盡管指數沒有創新低,但很多個股卻已經顯著下跌了,似乎只有幾十只股票仍然處于多頭走勢,其中一些甚至不斷創出歷史新高,且多為貴州茅臺(600519,股吧)、美的集團、恒瑞醫藥(600276,股吧)、老板電器(002508,股吧)、海康威視(002415,股吧)等類似的價值藍籌股。
回顧2004-2005年以及2011-2012年的市場,股市也出現了“抱團取暖”的現象,即投資者給予穩定盈利的股票以更高的估值。與之相反,那些前期為市場所津津樂道的成長股便是另一番景象:陰跌不止、交易量極度萎縮。所謂“物極必反”,認同此理的人總會忍不住詳細端詳了一番K線后說道“可能要見底了”,筆者無意預測何時見底而是想說:大凡熊轉牛,便宜只是必要條件,震撼級的產業變革才是真正的發動機。
回顧中國股市的發展史,在短短20多年的時間里,A股歷經數個熊牛轉換,每次股市走牛都能看到產業變革的影子,例如:2006-2007年,正是地產基建推動了周期股的大爆發;2013-2015年,移動互聯網與“一帶一路”等攜手帶動了創業板的暴漲以及建筑高鐵港口板塊的崛起。由此可見,不管是2006-2007年超級牛市中風頭強勁的周期性行業,還是2013-2015年五彩紛呈的主題概念炒作,各路資金下注的其實是當時產業變革所指向的方向。只不過因為A股投資者熱衷于跟風炒作、喜歡賺快錢,所以使得整個股市充滿著主題炒作的氛圍:一旦某個主導產業的龍頭股被機構投資者建倉,同一板塊里無論好壞都會被大水灌溉;有的時候,垃圾股甚至在某一個階段還可能漲得更厲害,于是,趨勢性的全面上漲一定會吸引越來越多的資金沖入股市,市場歡呼著“XX產業將會帶動整個經濟騰飛”“XX的發展將顛覆整個產業”。可以看到,無論是炒周期股的“業績”還是炒新經濟的“概念”,A股都會玩過頭,進而形成巨大的股市泡沫,直到產業變革走過高潮,各種各樣的壞消息推動投資者不斷拋出手中股票,而在漫漫的下跌途中則是不斷的試圖抄底進而不斷地失望拋出。
主題炒作看似荒唐實則蘊含著整個市場對于產業變革的美好憧憬,而且越是牛市,可炒作的主題越是包羅萬象,主題炒作的成功率也越高;反之,熊市里可炒作的主題屈指可數,炒作失敗的案例越多。
主題投資的多寡以及成功率可以幫助我們判斷市場的態勢:如果主題投資遍地開花,大部分上市公司被卷入其中(即使無關的上市公司也會急于轉型,通過收購資產或者被借殼投身其中),則是牛市無疑;如果可炒作的主題極少,而且很多主題炒作剛開始便胎死腹中,則更可能是熊市;震蕩市則介乎兩者之間,主題炒作更看重業績的可兌現和持續性。
顯然,主題投資與牛熊轉換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關聯。可以說,正是因為經濟活動中出現了震撼級的產業變革,推動股市中出現了3-5個大的主題板塊,大牛市才得以誕生、成長和發展,反之,由于產業變革接近尾聲,各個新興產業進入蟄伏期或者瓶頸期,股市可能進入熊市。
因此,當我們放下牛市的奢望、冷靜客觀地審視當下股市時,可以看到,在過去的一年里,互聯網金融、機器人(300024,股吧)、VR等新經濟則進入平穩期或者掙扎期,因而股市則表現得波瀾不驚、乏善可陳,可持續性炒作的主題很少,因而,筆者得出明確的結論:中國股市目尚處于兩輪牛市之間的休整期。至于接下來的投資策略,一方面可以聚焦于低估值、穩定業績的價值藍籌,另一方面則要細心觀察是否出現了新的主導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