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6月份的臨近,A股能否納入MSCI指數日益受到關注。由于在2014年至2016年連續三年均鎩羽而歸,對于今年能否納入,各方又開始躊躇滿志。筆者以為,不管今年的結果如何,我們都可把是否納入NSCI指數作為衡量A股的另一面“鏡子”。
MSCI官網發布的信息顯示,A股能否納入MSCI指數,6月20日將見分曉。A股雖然在2013年就已入選MSCI指數的“潛在升級市場觀察名單”,但此后連續三年均無功而返,主要原因在于,MSCI明確指出國際投資者對于QFII的每月資本贖回限制、大面積股票停牌以及交易所需對A股相關金融產品預審這三大問題上仍然有所疑慮。
如今,隨著外匯管理局發布《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外匯管理規定》,滬深交易所紛紛出臺制度規范上市公司的停復牌行為,以及去年深港通的正式開閘,QFII可通過滬港通深港通來解決資本贖回限制問題等,標志著監管部門為A股納入MSCI指數完成了相關“答卷”。
MSCI新興市場指數是衡量發達地區之外股市表現且追蹤人數最多的基準指數。MSCI客戶囊括了98%的全球頂級基金。據統計,全球有超6000家指數基金跟蹤MSCI指數,約有1.7萬億美元的資產持有MSCI新興市場指數。如果A股能納入MSCI指數,首先將會為A股帶來資金,據測算短期將帶來200億美元資金,長期看,隨著A股在MSCI指數中的權重增加,或能帶來4000億美元資金。如果能成為事實,其吸引進來的資金將是非常可觀的。
此外,在A股納入MSCI指數后,A股受到全球投資者的關注度無形中會提升,有利于提升A股的影響力。而且由于境外頂級基金奉行價值投資理念,有利于推升A股藍籌股的估值,也有利于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因此,A股納入MSCI指數,背后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不過,雖然監管部門對于納入MSCI指數作出了努力,且目前市場預期良好,但并不意味著今年A股就能夠“闖關”成功。事實上,盡管滬深交易所出臺相關規章制度規范上市公司的停復牌行為,但效果卻是有限的。比如目前滬深股市每個交易日停牌公司仍然超過200家,并且上市公司隨意停牌、長期停牌的現象比比皆是,相比于此前并沒有多大的改觀。僅僅這一項就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國際投資機構的疑慮,對于A股納入MSCI指數明顯不利。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是,這幾年A股市場的表現乏善可陳。自2015年股市發生異常波動后,市場幾無財富效應可言。而且新股無節制地大量發行,讓境內與境外投資者都對A股提不起興趣。
如果A股今年有幸納入MSCI指數,只能說明在符合美國明晟公司相關要求上有進步。如果再次“闖關”失敗,毫無疑問我們應該多找找自己的原因。既然尋求納入MSCI指數,既然前幾年均失敗,那么不妨把是否納入都當作一面“鏡子”。即使今年再次被拒門外,但透過鏡子,我們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與存在的問題,這又何嘗不是一種進步?
原標題——衡量A股的另一面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