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你會沖動地買進一只危險的股票。有時候,你的投資正在不停地貶值,可你就是沒法賣出它。還有的時候,你明明知道自己該為退休做更充分的準備,但就是無法恪守自己的計劃。
對絕大多數投資者而言,這些不理智、短視的決定往往都是下意識的行為:就像看到蟑螂馬上用報紙去打一樣。但是,新誕生的神經經濟學(neuroeconomics)這個學科可以幫助投資者們學會如何抵制他們這種自我毀滅的傾向。
神經經濟學顯示,我們的頭腦里有兩種不同的系統,每種都竭力爭取在作財務決定時候的控制權。我們可以稱之為理性博士和感性先生之間的戰爭。理性部分位于額葉前部的大腦皮層,高度進化且富于理性。而感性部分位于大腦邊緣,原始且是應激性的。根據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經濟學家凱文·麥克坎比(Kevin McCabe)的看法,感性先生經常過多地插手——“即使在不符合我們利益的情況下”。
實驗揭示感性先生的力量可能是驚人的。例如,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經做個一個實驗。實驗中,學生們玩一個游戲,他們在游戲中贏錢或輸錢取決于他們按下一個按鈕的速度。而在游戲過程中,一臺核磁共振儀器會掃描學生們的大腦。科學家們發現,贏錢的想法會使得學生大腦中的獎勵體系進入高速運轉狀態。該體系主要分泌多巴胺,后者是可以讓大腦產生愉悅感覺的化學物質——就是我們看到跑車或是性感圖片大腦就會噴涌的那種化學物質。潛在的獎勵越多,多巴胺就分泌得越多。而多巴胺越多,感性對你決定的控制就越多。
誘人但很危險
上述斯坦福實驗室的負責人布賴恩·科諾森(Brian Knutson)指出,盡管該實驗并不是專門為投資決策行為設計的,仍可能得出一些啟示。科諾森說:“如果你只是想一個股票多么誘人或是估價上漲有多快,而不去將它和其他投資機會比較——換句話說,你僅憑興奮感行事的話,你就很可能犯錯誤。”而且,當我們看到獲大利的良機時,我們往往回忽視潛在的風險。科諾森指出,當只思考高回報的時候,掌握覺得的那部分大腦“只考慮你能夠得到多少,而不考慮概率”。他說:“這就像在聚會上灌了一肚子啤酒后,一心只想著要追求最熱門的女郎。”
在選擇要獲得長期還是短期利益的時候,理性和感性仍要搏斗一番。簡而言之,感性系統是“沖動而短視的”,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員山姆·麥克盧爾(Sam McClure)如是說。他在普林斯頓的學生中做了一個實驗,實驗中學生們可以選擇立刻還是六個星期后接受亞馬遜網站的禮品券。對大腦的掃描顯示立即獎勵會引發感性反應,感性先生“要馬上得到”,麥克盧爾說。
但如果在未來不同時段獲得的獎勵數量不同的話,理性博士會占上風。例如,在面臨兩周后獲得5美元的禮品券還是六周后獲得40美元的禮品券時,大多數參與者都選擇了后者。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大衛·萊布森(David Laibson)指出:“我們的感性大腦想讓我們把信用卡刷爆、飯后吃甜點、抽煙。而我們的理性大腦指導我們應該為退休儲蓄、跑步、戒煙。”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