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有習慣性思維,自古已然,有“路邊苦李”的故事為證: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吹肋吚顦涠嘧诱壑?諸兒竟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比≈湃弧!爸T兒”看到路邊李樹掛滿果子,想當然地去攀摘,王戎(不知是否“竹林七賢”之王戎)卻沒屈從于“習慣性思維”,而是來了個“逆向思維”,認定這是苦李,否則早被摘光了,事實果然如此。若說王戎從中得了什么好處?恐怕孩子們會說:少吃了些“苦頭”! 故事終歸是故事,想得多又累了。何況,又有誰會覺得這故事里有什么現實意義和價值呢?也許這就是“想當然”的傳統思維延續至今的根源吧?! ?
前天看了個“專家買貓的啟示”,才知道“習慣性思維”原來是沒有國界的。故事說美國工程師逛街遇到賣玩具貓的老婦人,標價500美元,工程師瞧出貓身似乎由黑鐵鑄就,但貓眼是珍珠,值得上千美金,就花300美元買了貓眼。工程師向邏輯學家吹噓自己的眼光,邏輯學家聽了趕過去花200美元買來“鐵貓”,用小刀刮去黑漆后,現出“真身”——金貓。邏輯學家的邏輯是這樣的:貓的眼珠既然是珍珠做的,貓身能是黑鐵鑄的嗎?
文章的結尾別具匠心:股票市場上常流行這樣一句話:“人們不去的地方,自有通往金山的道路。”
果然如此嗎?莫非股市大多數人總是錯(虧)的根源就在這里?
網友給我轉貼過一文,講一位投資者成功炒作新股景谷林業的經歷,他介入的理由是:近期市場熱點匱乏,加上前兩日暴跌的余悸,一般散戶投資者不太愿意建倉,如果開盤漲幅較大跟風盤就會更少。作者認為他的潛臺詞就是“散戶不敢介入容易導致籌碼集中度升高”,其中包含了相反理論的真諦。文章的最后一段意味深長:股價與業績不匹配(股價越高、業績越差)往往意味著籌碼集中度的提高,往往意味著不為人知的潛在利好。所以ST是好股票,PT是好股票?! ?
太邪門了!這可是正宗“投機”啊,風險太大了,完全與輿論導向的“投資”背道而馳!什么“績優”啊、“高科技”啊、“藍籌”啊,早已深入人心,人們總是自覺拿起心理盾牌和虧損、ST、PT、垃圾等等做斗爭:不買!“免戰牌”高高掛起并美其名曰“君子不立危墻之下”。結果又如何?冷暖自知?! ?
如今ST水落石出了,有人可能說現在“站著說話”輕松,可當時敢么?對,敢的人很少,但不是沒有,然而正是這“一小撮”精英才獲了大利,閩發論壇上的“火腿腸”就是深諳此道的高手。此君堪稱ST“亂黨黨魁”,扛ST大旗,做ST個股,三句不離ST,初始一見,感覺“好大喜功”[?],如今再回頭看其人其語,方為其歷盡滄桑終不悔的斗志和獨辟蹊徑的思路折服,總結其操作原則就是:人棄我取。請看他的“奇言怪語”:資本逐利是本能,大資本的這個本能比你肯定厲害,他看著餡餅掉下來不去吃,說明這個餡餅有問題,不是過期了就是味道差,吃了不見的有什么美妙感覺。在資本市場上,你必須相信資本,它選擇的就是對的!沒有風險就沒有收益!
人云亦云與獨立思維相去甚遠,剛愎自用顯然也不對路,培養獨特的視角和操作理念絕非易事,因此切忌片面理解,若是“倒行逆施”,螳臂擋車的結局有時比隨波逐流更具悲劇。反思“習慣性思維”,是提倡多角度、更深入地思考問題,防止被習慣性的認識所蒙蔽。回顧97年風光一時的績優概念、2000年如火如荼的網絡概念,套住多少散戶!而當初ST一族被不問青紅皂白打入十八層地獄時,又有幾人想到今天的“咸魚翻身”呢?!每次主力鳴鑼開道總有大把朋友蜂擁而上,一往情深地想挖金礦,卻不去想若是換個角色,你會如此大肆喧嘩嗎?怕是要夜半三更才出動吧!所以許多人朝著那花團錦簇的地方跑(熱鬧呀?。?卻沒細看那鋪在地上的全是花圈呀,下邊可是無底深淵!丹尼爾·高曼說:“要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將以有無創造性思維的力量來論成敗。”用之股市真是恰如其分!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