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級貸款,簡單地說,就是非標準的貸款,也就是說,是向不符合貸款條件的人發放的貸款。
理查德·比特納在他的《貪婪、欺詐和無知:美國次貸危機真相》(中譯本由中信出版社在2008年9月出版)中,描述了這樣一個案例:
約翰尼·卡特是南卡羅來納州鄉村的新好男人,他和妻子帕蒂想要實現一個小小的美國夢,他們看中一處面積1 800平方英尺、剛剛竣工的新房。他們找了一個抵押經紀商申請貸款,這家經紀商過去一直為他們忙活融資貸款。
后來,卡特夫婦得到了這筆貸款。但是僅僅90天后,他們就因為無法償還貸款,而被迫失去了房子。
那么,他們是怎么得到這筆貸款的呢?
作者在書中告訴了我們,這筆貸款當初是怎么得到審批的。
·借款人月度總收入是2800美元。
·在每月還貸之后,借款人這個月只剩下700美元。而這些錢必須要支付他們的所有開銷,吃的穿的,等等。
·在結清房屋購買費用后,他們的賬戶里還余下250美元。他們沒有積蓄,沒有退休養老賬戶,他們靠每月的工資過日子。
他們的信用記錄很差。除了西爾斯,他們沒有任何償付債權人的歷史記錄。在貸款被批準的時候,他們還拖欠著債務。信用報告的其余部分全是過去債務賬戶和注銷賬戶的記錄。
·過去一年,他們沒有任何租金支付證明,因為他們和帕蒂的姐姐住在一起。我們不清楚他們是否租過房。
·在過去三年時間里,他們兩人同時失業的時間超過了9個月。他們都曾經長時間地失過業。
很顯然,這樣的客戶,是不應該得到貸款的,即使是所謂的次級貸款。“除了房屋價值還不錯之外,這筆貸款毫無價值保障。信用狀況一塌糊涂,收入微薄,工作時有時無,沒有租房史,也沒有儲蓄可以維持生活。把這些情況湊到一塊,收回房屋抵押權是必然的結果了。”
就是因為大量這樣的次級貸款無法收回,而作為抵押的房屋價格又持續走低,2007年,美國爆發了次貸危機,并進而在2008年引起了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嘯。
在美國,無論是消費還是投資,使用貸款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購買房產就更是如此了。美國的房地產抵押貸款一般分為三類:優質抵押貸款、次優抵押貸款和次級抵押貸款。但是,相當數量的美國人,并不是擁有一份穩定的、中等以上的收入的,不少人,特別是少數民族(如墨西哥裔,華人在美國也屬于少數民族),從事的是收入微薄的臨時性工作,失業和一段時間后才能再就業也是常見的現象。這些收入并不穩定甚至根本沒有收入的人,他們怎么買房呢?因為他們的信用等級達不到標準,他們就被定義為次級信用貸款者,簡稱次級貸款者。次級抵押貸款市場面向他們這些信用評級低、收入證明缺失、負債較重的客戶,其貸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貸款利率高出2%~4%,其特點是“高風險、高收益”。因此,巨大的利潤驅使著金融機構大量提高“次貸”的投放金額,其業務量曾一度占到美國全部房地產貸款市場的20%。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