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盤中巨量”就是在當天交易時段內出現了巨大的交易單子。比如平常的日成交不過在100萬股左右的股票突然激增到1000萬股,或者說盡管日成交量并沒有激增,但盤中的接拋盤卻出現了巨大的單子。如果沒有基本面上的變化,那么這就是一個非自然的市場交易行為。
舉一個實例。2005年9月5日,連續多日成交在200萬股左右的襄陽軸承(000678)突然放出1197萬股的巨量。上午交易一個小時以后盤中情況變了,這一變化僅通過報價是不可能發現的,因為接著一個小時的股價變化并不大。但如果觀察買賣盤我們就會發現接拋盤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上下各五個價位的單子全部都是四位數,也就是說每一個價位都有幾十萬股的買單或者賣單。但由于成交量依然不大,股價也就沒有大的波動了。下午的情況發生了變化,巨大的接拋盤依然始終存在,但出現了巨大的成交單子,股價也隨之上漲,最后以大漲報收。這是一次明顯的“盤中巨量”案例。
這種現象的出現無疑表明是盤中主力正在有所作為,因此就有投機的機會。注意,這里所說的投機機會絕對是短線機會,因為我們并不了解該股的基本面。
對于出現“盤中巨量”現象的股票能否進行投機取決于三個方面:市場環境、股價位置和技術形態。
市場環境是必須的,一路下跌的市場并不是短線投機的場所。股價位置可以決定我們所承擔的風險。如果股價已經從一個相對的低點上漲很多并且漲幅遠遠超過大盤,那么我們同樣不予考慮。技術形態是由 K線圖形成的,這是主力參與市場的交易結果,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主力的信息。
如果以上三個方面情況良好,我們應該可以考慮了。實際上前面兩個方面比較容易判斷,但最后一個方面判斷起來比較難。確實,這里涉及技術形態的分析問題。有關技術形態的分析幾乎在每一本技術分析書中都有介紹,但靠這些形態分析顯然是很難獲利的。不過本欄所說的形態分析與普通的形態分析有著本質的區別。筆者在給學生上課時總是先介紹傳統的技術形態并在結尾時特別著重指出它的致命缺陷,這時一般會有不少同學提出“為什么還要學習技術形態分析”的疑問,但在以后介紹了新的形態分析方法以后答案就清楚了,因為形態分析對于投機操作來說作用是相當大的。傳統的形態分析只是簡單地從量價關系的演變去揣摩股價未來的趨勢,其成功的概率并不高。但當我們確認“K線圖是主力與市場唯一的對話方式”時,技術形態就等于是主力的發言稿,只要我們讀懂了,我們就能知道主力的意思,比如股價是要上漲還是下跌等等。當然,在我們讀懂主力的意思以后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就是判斷主力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
當我們在分析一張圖表時一般很少把形態與主力的運作行為聯系起來,其實同樣的股價形態其未來的走勢差異很大。我們可以舉出足夠多的實例來證明一個標準的頭肩底形態完成以后走出下跌浪,也可以舉出無數個標準
的雙底形態完成以后走出的下跌浪。但這一切同樣不能否定形態分析的作用,只是提示我們:形態分析遠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