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之前,A股上市公司的股本分為上市流通股和非上市流通股兩個部分。2005年A股開始股權分置改革,基本上采用的是非流通股向流通股送股的模式,送股后,非流通股股東就獲得了流通權。
“大小非”的叫法因此出爐:非流通股被稱為“限售股”,也叫做“大小非”,其中,持股低于5%的非流通股叫小非,持股大于5%的叫大非。
由于非流通股通過送股獲得了流通權會導致市場壓力驟增,因此管理層規定了非流通股“鎖一爬二”政策:即非流通股送股之日起12個月后,僅可流通上市公司總股本的5%,24個月后,可流通10%,36個月后,才可100%流通。
非流通股獲得流通權的當天,叫做“解禁”。解禁之后大小非被套現賣出,叫做“減持”。
“單一送股,鎖一爬二”的股改模式并沒有將全流通帶來的風險消除,而只是將拋壓延后。
大小非解禁之時對股市的實際影響不大,但是隨之而來的大小非減持將會嚴重沖擊股價,因為市場股票供應突然大量增加,沉重的拋壓會將股價上漲的苗頭不斷地打下來,往往會導致股價有一段持續時間較長的下跌。
一般認為,2010-2014的這幾年是大小非解禁比較集中的年份,由于大小非的成本只有1元,甚至是零成本,無論跌到多低,他們賣出都能賺錢,因此被認為是2010年之后A股積弱的主要原因。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