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量的出現,往往意味著大盤接近底部。但地量僅僅是一個信號,地量本身也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不同的大盤位置,也應有不同的含義。因此有必要進行定量研究,通過大量歷史數據的分析歸納,建立一定的衡量標準,以此判定未來大盤的趨勢。
地量,當然是相對于大盤處于高位的天量而言。通過統計歷史上股指處于高位、低位的成交量數據,可以發現,地量的標準有跡可循。
衡量中級下跌行情是否見底的標準是:底部成交量要縮至頂部最高成交量的20%以內。如果成交量大于這個比例,說明股指仍有下跌空間;反之,則可望見底。
但地量的出現,僅僅是一個底部信號,地量出現后底部并不一定立即隨之出現。地量出現后,指數有三種可能的運行方式:
一是繼續地量過程。在一段時間內,連續縮量的運行狀態不會發生明顯變化,甚至在出現20%以內的地量后,再次出現更小的地量。
因此我們只能把20%這一信號作為可能的信號,大資金可以進行試探性建倉。
二是放量下跌。大盤震蕩加劇,下跌過程中成交放大,隨后筑成中期底部。而且從歷史上其他幾次底部形成規律看,在長期下跌的末段,出現地量后再次放量下跌,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底部信號。
三是放量上漲。這是典型的上漲信號,無需多說。
地量規則還可以用來預測牛市中的調整是否結束,以及當前的調整到底是中級調整,還是小級別的調整。如果成交量在下跌過程中能夠迅速縮小到高峰期的30%以內,則調整可望結束,牛市繼續的概率較大。反之,如果在下跌的過程中,成交量不能有效萎縮,說明市場分歧較大,大主力在利用人們慣性心理大幅減倉,調整的幅度將加大,時間將延長。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