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中的風險分為兩類:一類是系統性風險,另一類是非系統性風險。系統性風險即市場風險,是指政治、宏觀經濟等因素對證券價格所造成的影響,它包括政策風險、利率風險、匯率風險、經濟周期性波動風險等等。而非系統性風險是指僅影響到某一行業或某一企業的局部風險,它通常由某一特殊的因素引起,比如行業政策的變化、公司財務狀況的惡化、公司治理的變化等等。在一個逐利的市場中,風險與收益如影隨形,那么,我們又能否在風險真實存在的情況下,合理規避系統性風險,認識非系統性風險,在市場的風浪中將損失降到最低,讓利潤最大化呢?答案是肯定的。
馳騁于股市,首先不是了解當下的市場狀況,而是全面了解你的個人財務能力以及你在市場出現調整時所能夠承擔的最大損失,然后再專注于從一些細微的市場變化,來尋找未來市場的預期所在。筆者認為,做到全面考量你的資金管理能力是制勝的關鍵,因為只有把有限的資金放在你的能力掌控范圍之內,堅決不做超越能力范圍之外的事情,才有可能在頭腦清醒的基礎上去談操作、談保值增值。
在全面了解自己的財務能力之后,我們就來看看如何在股市中最大程度地防范風險,化解風險,向利潤最大化出擊。
防范風險首先是看清趨勢,敬畏市場,在系統性風險出現的時候堅決離場。如果在規避了系統性風險之后,偶遇非系統性風險且短期看這種非系統性風險又無法消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合理的手段,盡快讓自己的資金從這種被動的局面中脫身,拖泥帶水、心存僥幸只能讓虧損加重!具體來說,就是要立即止贏或止損。一個及時合理的止贏或止損位的制定和實施,可以讓我們在最短時間內將風險化解,使損失最小化,從而有效地保護我們的勝利果實和本金安全。
在對防范風險、化解風險心中有數后,我們怎樣才能用一個相對簡單的方法輔助我們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呢?我的認識是:認清行情及股價發展的基本狀況,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和分析,我們可以試著將股價的“風險與收益比”作為一個指標來衡量我們投資的可行性。從理論上看,風險和收益的組合中會出現四種匹配,即“低收益、低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高風險”、“高收益、高風險”四種情況,如果將不同組合的比值連線,它會為我們提供可靠的買入賣出信號。在實際運用中,我們將收益與風險的比率超過3:1時的股價區域界定為“高收益、低風險”的范疇,而一旦這個比率小于3:1,則認為風險開始變大。
在通過技術手段了解了個股所處的風險與收益比值的區間段后,我們可以據此制定相應的操作策略。如果股價處于“低收益、低風險”的運行區間段,這時市場基本上處于一個牛皮震蕩的區間,可獲利的空間極小,穩健的投資者以不操作為主,短線高手若想參與則可以制定一個輕倉短線的操作計劃;如果股價處于“高收益、低風險”的運行區間段,投資者就可以放心大膽地滿倉做中長線;如果股價處于“高收益、高風險”的運行區間段,則表明市場經過亢奮的牛市之旅后進入了最后的拉升階段,這時頭部正在醞釀,先知先覺的投資者在此點位會不斷地沽出股票,股價隨時都有回落的可能,此時投資者就應趁著好時節抓緊時間秋收;如果股價處于“低收益、高風險”的運行區間段,表明市場已經到了熊市,稍有不慎就會被套牢,此時不宜繼續戀戰,離場是最佳的選擇。所以,合理運用“風險與收益比”可以讓我們較早制定攻守策略,預測風險,全身而退。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