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股票都難以在市場低迷時有上佳表現,即便是防守型股票通常也只是相對大盤較強,也很難獲得絕對回報,但成長型股票即便在熊市中也能年復一年創造業績和股價的成長,當市場環境轉好時,表現會更加突出。它們的業績和股價上漲通常可以跨越多個經濟和股市周期。
成長型股票能夠有此本領是因為公司找到了需求不斷擴大的新產品或業務,競爭對手相對較少,而需求隨著產品和服務的不斷成熟而逐漸爆發,因此成長型股票多出現在高科技領域,如美國的微軟公司通過開創計算計操作系統,其業績和股價創造了連續20年的高增長。
此外,在傳統行業中,一些公司由于開創了新的業務模式,也找到了廣闊的業務擴張空間,如攜程網在國內成熟又混亂的定票定房市場通過互聯網結合線下模式開創了新的“藍海”,未來還有大片市場份額等待它們去收獲。由于目前國內在科技領域的創新能力還相對較弱,A股市場上的成長型股票更容易出現在對傳統行業產品和服務進行改造創新的領域。
但是,成長型股票看上去很美,卻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參與。首先,理解這些新業務模式和技術要求很強的專業背景,投資者如果看不懂這些公司的業務,就很難作出正確的投資判斷;其次,成長型公司規模相對較小,其產品和技術還在不斷完善,而市場需求也需要培育,沒有人能保證它們一定會大獲成功,所以投資成長型股票要承擔額外的不確定性風險,屬于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風格。
股票市場中的行業五花八門,了解各個典型行業的周期或非周期型特征只是表面功夫,更重要的是掌握辯別本質的本領。簡單的說,提供生活必需品的行業就是非周期性行業,提供生產生活非必需品的就是周期性行業,不排除在一些典型的周期性行業出現個別非周期型或成長型股票的事例,所以只有靈活運用、個案分析才能取得理想的投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