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對于絕大多數股票來說決定股價的主要因素是業(yè)績,而了解業(yè)績的來源就是報表,包括年報、半年報和季報,所以市場很重視這些報表。不過有時候我們會發(fā)現某些報表的數據會出乎意料。這就需要進一步分析其中的細節(jié),至少能夠對自己說清楚變化的原因。就拿季度報表來說,導致業(yè)績與預期有重大差異的因素不少,以下分析幾個常見的因素。
因素①:高價庫存影響
去年下半年石油等基礎原材料價格大幅度創(chuàng)出新高。出于正常的思維方式,很多公司唯恐原材料價格進一步上漲,所以會囤積很多原材料,畢竟在一般情況下公司產品的價格也會隨原材料價格的上漲而同步上漲。但去年年底行情急轉直下,隨著原材料價格的暴跌,公司產品的價格也在下跌,而公司所用的原材料還是前期高價買來的。這樣生產出來的產品就難有大的利潤空間甚至虧損。這個過程被市場稱為“去庫存化”。盡管很多公司已經走完這個過程,但不少公司至少在一季度還是處于這個過程中,所以季報就會反映出來。比如很多火電公司在去年第四季度煤價已經大幅度回落的情況下還虧損,關鍵就在于火電公司還沒有把高價煤消耗完。現在不少火電公司的一季度報表都很靚麗,表明這些火電公司的“去庫存化”已經完成。去年鋼材價格一度暴漲也影響了很多下游的行業(yè),有些公司的“去庫存化”過程一直持續(xù)到一季度似乎還沒有完,自然會影響到一季度的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