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東的操作方式一般是以下三種:
一種是已獲得巨大的超額收益,全身而退;另一種是保持控制上市公司,設定股價目標位,認為超漲時就減持、回落再買回;還有一種,大股東可以把股權減持到很低,也不準備買回,但隨后通過定向增發將一些資產注入,持股比例急速回升。
以前,機構和個人投資者主要是站在二級市場投資者這一個角度看博弈,現在如果多一個角度――從大股東的角度看公司,可能會少走彎路。上市公司間差別很大,A股有一些公司很搶手,也有一些公司產業進入門檻低,缺乏核心競爭力,對于這類上市公司,分析其投資機會應該注意大股東的經營思路。所謂高門檻,包括金融業等牌照、包括礦產等自然資源的稀缺性、包括消費品牌的忠誠度、包括城市商圈的
稀有等等;這類公司的大股東在減持前得考慮是否要徹底告別這個行業,因為一旦退出,再次進入的難度很大。低門檻公司則不同,比如一般的工業原料和中間品,品牌價值低、無技術壟斷,大股東完全可以依靠減持獲得資金,重建一個與上市公司產品相同的項目,從這個角度看來,市盈率一文不值,只有市凈率才是真的。
如果能夠以15元的價格賣掉3元的凈資產,又用3元去建設一個同樣的項目,剩下的現金還相當于持有4倍超額收益,這類控股股東的減持沖動可能很難停止。因此,對于控股股東的減持,應該多方位分析其動機。對于大股東有退出跡象的公司,用市凈率來估值將會比較保險――不過,A股的殼資源價值依然高企,減持的股份也不一定會直接對市場形成沽壓,所以恐慌或許不必,但在考慮成為哪只股票的股東時,另外想一想大股東會怎么想,可能是一把不錯的尺子。A股持續擴容,創業板也將上馬,股票的稀缺性正在稀釋,泥沙俱下之中,雞犬升天越來越難,個股分化難免,多把尺子或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