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6日,粵傳媒(002181,sz)發出公告擬轉讓子公司——上海香榭麗廣告傳媒有限公司98.61%的股權,看似是一則尋常的公告,背后卻隱藏這一個悲催的故事。
一、4.5億購入香榭麗
粵傳媒,前身是廣東清遠建北大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0月,廣州日報持股90%的廣州大洋文化傳訊有限公司受讓了清遠建北36.79%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2001年,清遠建北轉到三板上市,同時更名為廣東九州陽光傳媒。
粵傳媒的業績優良,自然不甘于久居三板。于是2004年開始粵傳媒走上了轉板之路,在蟄伏了6年以后,粵傳媒終于在2007年登上了中小板的舞臺,成為首家轉板成功的公司。
轉板成功以后,股票的流動性變強,公司也獲得更重要的是更靈活的融資渠道。再加上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給傳統的平面媒體業務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在這種情況下,粵傳媒收購了不少資產,包括數字營銷領域的資產,甚至是游戲研發公司,從平面媒體變成了綜合性多媒體。
在這眾多的資產中,今天的主角——被1元賣掉的香榭麗是其中一家。
香榭麗從事的是戶外大型 LED 媒體開發與運營業務。2010-2013年,香榭麗傳媒的營業收入分別為 1.16 億元、1.74 億元、2.40 億元和 2.70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 32.53%;凈利潤分別為 2,535.26 萬元、3,647.28 萬元、3,695.35 萬元和 4,685.43萬元,年復合增長率達22.72%。
這樣的成績單還是很不錯的,于是2013年香榭麗被正在發展新媒體集群的粵傳媒大佬看上了,雙方開始著手收購事宜。
經過大半年的時間,香榭麗被粵傳媒及其子公司以4.5億的價格買下100%的股權,當時香榭麗的凈資產為2.9億,總資產4.8億。
在當時看來,4.5億的交易價格,增值率不過71.37%,在當時的市場行情下確實不算高。
原股東也做出了業績承諾,承諾香榭里在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分別實現5,683萬元、6,870萬元和8,156萬元的扣非凈利潤。
如果能按照前些年的節奏來,完成業績承諾不是什么問題。
可世界上從來就沒有如果,誰能想到業績不放衛星,主營業務踏實且接地氣的香榭麗是空有一副忠厚的皮囊呢?
二.香榭麗的三大坑
香榭麗坑粵傳媒,那叫一個穩準狠。
1、第一大坑:業績承諾不達標
2014年、2015年和2016年實現的扣非后凈利潤分別為虧損1.54億元、虧損1.33億元和虧損1.17億元。
以為請來個財神,結果整來個敗家子兒來燒錢。
首當其沖的就是商譽,因收購香榭麗形成商譽全部計提了減值準備,1.56億瞬間就蒸發了。
商譽是轉不回來了,但是虧的錢總要有個說法吧,畢竟還有《盈利預測補償協議》。
2、第二個坑:無法履行業績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