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2017年10月,阿里巴巴市值一度超越亞馬遜。這還是不算螞蟻金服估值情況下,如果算上螞蟻金服,阿里巴巴遠超亞馬遜。
過去幾年移動互聯網最大的特征就是強征恒強。
互聯網巨頭的壟斷其實和100年前標準石油公司的壟斷是一樣的,而且由于互聯網企業能夠迅速在全球擴張,這種壟斷比當初更加恐怖。而由于這些互聯網巨頭公司掌握了大量用戶數據,通過用戶的行為分析,能夠幫助他們更加快速的進行產品迭代和創新。特別是流量紅利的上半場已經結束后,生存環境明顯傾向于Facebook,亞馬遜,阿里,騰訊,谷歌這些巨頭們。
從大方向看,AT將繼續壟斷我們的生活,成為移動互聯網最大的贏家。有趣的是,目前兩家公司市值都差不多在4000億美元。那么持有AT組合幾年后,應該就能看到10000億美元的市值。那么問題來了,假設這一切真的發生了。那么阿里和騰訊未來五年將憑什么市值達到1萬億美元?
阿里巴巴和亞馬遜模式:
阿里巴巴依靠淘寶、支付寶、天貓等電商平臺,吸引了超過5億用戶和幾千萬商家,然后又向商家收取廣告費,主要以此盈利。
亞馬遜連續20年沒盈利,都在建電商基礎設施,以此吸引了幾億用戶。最近才通過衍生的云業務、會員費實現盈利。
一個靠廣告,一個靠云業務、會員費,這是兩者盈利模式的不同之處。
但從更深層面說,用基礎業務吸引用戶,在基礎業務延長線上發展衍生業務,利用衍生業務盈利,兩者又是相通的。
繼續對于金融行業的去實體化。
雖然面臨一定的監管和牌照風險,但是互聯網對于金融的去實體化是一個必然趨勢。目前無論是銀行,券商的實體網點效率都不足夠高,用戶體驗也不好。特別是銀行的實體網點,過去我們取錢跨行還要收手續費,這時候網點越多,銀行的優勢就越大。
然而今天,阿里通過支付寶從某種意義上破解了銀行的網點優勢。大家將整個存款的管理完全可以在阿里的體系中完成。甚至用戶之間的資金轉賬,支付,理財等都可以在阿里的平臺完成。
這一點和電商去實體化的大邏輯是類似的。不同的是,由于金融有牌照需求和強監管屬性,金融行業的去實體化速度相對零售更慢。但依然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大趨勢。目前看,中國市值最大的一批企業依然是金融中的銀行,保險等。而掌握了整個互聯網金融核心的阿里,有可能會逐漸吃掉實體金融的份額。如同過去十年,全美零售行業的市值沒有多大變化,但亞馬遜一家增長的市場抵消了沃爾瑪,百思買,梅西百貨,JC Penny等實體零售下降的市值。
從這點看,阿里對于金融的滲透和變革遠遠沒有結束。過去傳統實體金融的網點優勢,逐漸將成為負擔。我們甚至已經看到了渠道變化帶來的沖擊。前幾天碰到某銀行工作的朋友,說他們銀行推出的一年期理財產品收益率已經比余額寶要高了,為什么大量的用戶依然沉淀在余額寶?
我說這個很簡單,因為用戶已經不去實體網點了,那么你產品的信息用戶無法觸達到。互聯網成了新的理財產品渠道,越來越多的用戶通過互聯網新渠道來了解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這也是為什么今天依然大量用戶沉淀在余額寶上,雖然已經有其他類似產品的收益率高過了余額寶。金融渠道變革,將帶來非常恐怖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