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是風口,哪里就有資本的身影,上海要打造人工智能(AI)高地,資本豈能缺席?在18日的“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之“投融資主題論壇”上,上海“政、企、資本”聯袂發布了三只人工智能產業基金,合計規模達170億元。在同期論壇上,多位業界大佬表示,在推動顛覆性技術發展的同時,將重點挖掘人工智能應用落地領域的投資機會。
政企合力 三箭齊發
資本的嗅覺是最敏銳的,現在他們已經聚集到了上海AI產業。
在18日舉辦的“資本助力AI,AI賦能新時代——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投融資主題論壇”上,上海“政、企、資本”聯袂發布了三只人工智能基金:上海人工智能產業基金、上海市楊浦區人工智能創業投資母基金、深蘭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并購基金。
上海人工智能產業基金由上海科創基金與中金資本、上海國方母基金共同發起設立,總規模100億元,首期募集規模30億元;基金將主要投資于成長期、擴張期等發展階段的人工智能產業相關企業。
作為全國首個“人工智能創業投資服務聯盟”的“第一把火”,楊浦區宣布設立“上海市楊浦區人工智能創業投資母基金”,該基金首期規模20億元,采用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委托美國硅谷金融集團全資子公司盛維創業投資管理公司進行管理。
不同于上述國資或政府主導的基金,深蘭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并購基金則由企業牽頭設立,其中,綠地集團作為LP計劃出資5億元、上海市政府引導基金則出資6億元。基金由深蘭資本、中金資本、綠地金融三方合資成立GP公司進行管理。
記者獲悉,深蘭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并購基金總規模50億元,首期規模20億元,基金主要投資于自動駕駛及整車制造、機器人智能制造、生物智能、智慧城市、芯片制造等領域;基金30%份額投資于早期項目、70%份額投資成長期及并購項目,單項目投資金額不得超過基金總額的10%。
對于本次人工智能產業基金設立,上海科創基金表示,這是順應全球技術發展趨勢和上海產業發展大局的必然選擇,也是上海科創基金在AI領域培育有經營特色的重要布局。
綠地集團相關人士則對記者表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開始進入機遇期,綠地集團擁有海量應用場景,在智能零售、智能家居、安防、健康、酒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諸多領域可為標的公司提供應用場景,形成基金各方良性互動。
其實,上海科創基金早已落子AI領域,大名鼎鼎的商湯科技、依圖科技、寒武紀等人工智能公司都已獲得該基金系列投資。上海科創基金表示,下一步將通過上海人工智能產業基金,圍繞國家戰略和上海市人工智能產業布局,通過發揮母基金的集聚效應、放大效應,以產融結合等多種方式來引導資本和創新要素集聚上海AI產業。
應用廣闊 投資首選
人工智能不僅是一個產業,更可以賦能各行各業。
中金公司執行總經理、電子及技術硬件行業首席分析師黃樂平援引麥肯錫數據表示,預計在未來10年,人工智能將帶動全球經濟增長12%,帶來13萬億美元的額外增長額。
在本次論壇上,創投圈大佬紛紛表示,投資AI更看重“技術落地”。上海科創基金總裁康鳴表示,上海科創基金及上海人工智能產業基金希望在整個中國AI市場充分發揮應用、數據、人才的優勢,將圍繞應用中的重點領域,通過資本的力量,助推整個AI產業的發展。
“兩年前,我們投資一個AI公司會特別關注其算法做得好不好,現在我們則更多是看能不能形成應用落地和營收。”英諾天使基金創始人李竹從自身投資路徑變化介紹,BAT等平臺型公司的涌現,降低了人工智能創業的門檻,現在做AI應用更容易成功和變現。
李嘉誠基金會執行理事、維港投資創辦人周凱旋就分享了該基金會的投資攻略:投資與李嘉誠的傳統業務有協同效應,或者能解決巨大問題的領域、推進未來的顛覆性的科技。李嘉誠基金會先后投資了Siri和DeepMind。
得益于人工智能,人們開始憧憬自動駕駛,在很多的行業,人工智能正越來越多地發揮顛覆性的作用。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公司也開始分化,商湯科技開始致力于成為AI“電力公司”(平臺),曠世科技等則深耕垂直行業。在黃樂平看來,最直接受益于AI的是那些擁有數據的垂直行業公司。
風口越來越大,AI投資是否存在泡沫?李竹認為,人工智能未來的空間比移動互聯網大得多,這是一個可以誕生很多千億美元級別公司的行業,而去年40%的投資都落到了頭部幾家AI公司,大量的初創公司估值還是很劃算。而軟銀資本管理合伙人宋安瀾表示,AI整體上每年的增長率都超過50%,從投資的角度,好的公司估值稍微高一點是可以接受的。
AI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硅谷銀行的科技銀行負責人John China就直言,對全球AI初創公司來說,好的人工智能人才依然存在缺口,初創公司融到資還不夠,更需要找到具有前沿思想的AI科學家和AI技術人員。
只是,AI與產業的融合并非朝夕之間即可完成。工業富聯新聞發言人、公共事務及傳訊副總裁姚鵬就認為,未來人工智能在中國的落地和推廣速度,取決于人工智能和行業融合的前景,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結合,產生真正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工業富聯目前還在做一個“獨善其身”的工作,希望先將AI和富士康自身業務結合降低成本,再“兼濟天下”幫助更多企業進行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