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弘重組與2018坎途
2018年對中弘股份來說是不太平且命運波折的一年,接連出現股份凍結、股東減持、多項債務逾期、業績大額虧損、主要項目停工、內部控制缺陷中等重大風險事項。
不過,困境中的中弘也在不斷自救,共迎來了四波“接盤俠”,首先是與港橋投資的200億重組。不過,重組計劃持續一個多月后被終止,公告披露是未能與債權人就償債安排與重組事項達成一致。
第二任“接盤俠”是新疆佳龍,6月28日,中弘集團與新疆佳龍共同簽署了《股權轉讓框架性協議》。
根據協議,中弘集團擬將所持有的中弘股份22.28億股股份,全部轉讓給新疆佳龍,占中弘股份總股本的26.55%。在此基礎上,新疆佳龍同意給中弘集團提供一定的流動性支持,幫助中弘集團化解目前面臨的債務危機。
第二次引援還是沒能成功,但公告中同時披露,知名飲料企業加多寶集團攜銀誼資本介入中弘的債務重組,可擇機將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并對后者進行為期五年的托管。
讓市場意外的是,加多寶卻在第二日發布澄清聲明,稱加多寶集團從未與中弘股份、中弘卓業以及銀誼資本簽署過《經營托管及債務重組協議》,對協議所述內容完全不知情。
遭遇羅生門,就意味著這不會是一筆心甘情愿的生意。
第四位“白衣騎士”則被寄予了厚望:9月30日,中弘股份宣布與宿州國厚城投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及中泰創展控股有限公司共同簽署了《經營托管協議》。
根據托管協議,宿州國厚愿意接受中弘的委托,對其實施托管經營,并進行債務重組,期限36個月。宿州國厚母公司為國厚資產,是國內首批省級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有豐富的不良資產處置經驗。
而中泰創展是“中植系”子公司,同意在宿州國厚實施托管經營過程中,酌情給予中弘流動性支持,促進中弘恢復正常生產經營,“中植系”的介入是這場交易最大的看點之一。
事實上,業績困頓和債務壓力是中弘最難過的兩個坎。中弘股份公告中披露,前三季度,錄得營業收入為32.61億元,同比增長14.74%,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8.85億元,同比減少2379.61%,實現基本每股收益為-0.2246元/股,同比減少2368.69%。
與此同時,中弘及下屬控股子公司累計逾期債務本息合計金額也已高達78.16億元,全部為各類借款。
隨之而來的是信用等級的不斷下調。近期,大公國際因中弘股份部分債券利息及回售部分本金未能按期足額償付,下調其主體信用等級至C。
據觀點地產新媒體了解,中弘股份應分別于2018年10月19日、2018年10月22日支付“16弘債02”、“16弘債03”利息及回售部分本金,但中弘股份未能按期償付,中弘股份股東及實際控制人王永紅未能履行擔保責任,已構成實質性違約。
另于11月7日阿里拍賣網公告顯示,中弘股份旗下包括一筆評估價30.67億元的不良債權,以及位于海口的24套商鋪將被分別拍賣,大家對于中弘股份的耐心已經不多了。
中弘股份退市,曾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某券商資深投行人士曾分析稱,無論是中弘股份的基本面,還是之前的股價,相應的監管規則,都是很清楚的,不退的可能性很小。
有市場人士調侃,中弘股份的退市打開了A股的新篇章,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但無論如何,當深交所正式宣布中弘退市,龐大數量的股東還是深受影響。因為,無論是對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損失都很實在。
三季報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底,普通股股東總數為27.45萬,達到上市以來最高值,戶均持股數超過三萬股,機構持股比例則穩定保持在50%左右。
對他們來說,“逃生”的機會或許只剩下11月16日開始的30個交易日。
以上就是中弘股份退市的相關資訊,更多資訊關注財經365股票頻道!